德国领事夫妇的凉山探险

 回到民国·大事纪3
 
  千里大凉山,群山巍峨,云海茫茫,景色宜人,人文风情独具特色。若把时光倒回100年前,那时候的大凉山,又是怎样的一番风景?1913年秋天,一对德国夫妇,带着相机和最早的爱迪生留声机,骑着骡马从成都出发了,目的地,是大凉山。
 
  时是民国,外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但对凉山影响甚微。彼时之凉山,偏居一隅,几乎完全封闭,彝族地区仍处于奴隶社会。
 
  若没当地人保护,贸然进入,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这对德国夫妇弗里茨·魏司和玛格丽特·魏斯,在当地黑彝朋友的帮助下,在凉山的旅途一路顺利,他们在旅行期间拍摄的数十张照片,录下的多首彝族民歌,成为历史上最早记录凉山彝族地区风貌的声像资料。
 
  如今,在柏林人类学博物馆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档案馆,都保存着这对夫妻留下的珍贵档案资料。
 
  魂牵梦绕
 
  未知的凉山 对弗里茨有巨大吸引力
 
  1907年,弗里茨·魏司来到中国,以“大德国钦命驻川正领事官”身份,乘船沿江而上,经武汉、宜昌至重庆,抵达四川,在成都开设了“大德国领事署”。1911年,他再次被委任为德国驻四川总领事。
 
  弗里茨·魏司是一名旅行爱好者,喜欢游山玩水搞摄影,一路走一路拍。到四川的路途中,他拍摄了不少长江三峡的风光照片,还录下了当地纤夫的号子。在成都担任总领事期间,他在成都拍摄了数百张照片,清末民初蓉城的风土人情,历历可见。
 
  中途,他回国休假,遇见了一个同样喜欢旅行和冒险的美丽姑娘玛格丽特·魏斯。1911年夏天,他们闪电式结婚,之后一同离开德国,来到四川,开始了一段特别有意义的冒险之旅。
 
  凉山州美姑县委党校副校长、彝族文化研究专家阿牛史日,对弗里茨·魏司的凉山之行有过深入研究。“一次旅行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弗里茨·魏司认识了一名彝族人。这名彝族人高高的鼻梁,硬朗的脸部轮廓,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穿着特别的服饰,引人注目。可能是因为彝族人的外貌与德国人有些相似,弗里茨·魏司心生好感。他询问这名彝族朋友,你从哪里来,对方回答,他来自四川西南的大凉山,住在高山和森林里,过着耕种与狩猎的生活。”
 
  与彝族人深入交谈后,弗里茨·魏司对神秘的凉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川的很多地方,他都去过了,但未知的凉山,对他有巨大的吸引力。
 
  得知弗里茨·魏司的想法后,四川军政府的官员劝他打消这一念头。从成都到凉山山高路远,交通闭塞不说,凉山彝族地区由土司管理,还保持着原始的奴隶制社会形态,少与外界来往和沟通,外人难以进入,就算是当地政府,也没办法。有个例子是,1908年,来自英国的探险家布鲁克在进入凉山昭觉后,不幸丧命。
 
  夫妻探险
 
  彝族贵族帮忙 沿茶马古道深入彝区
 
  经历了清朝覆灭和民国兴起,弗里茨·魏司还是念念不忘要去凉山。
 
  因为,那里有耀眼的阳光、巍峨的大山、古老的民族、神奇的毕摩、热烈的火把。
 
  1913年11月,终于成行。这次,他没有告知四川官方,和妻子一起,悄悄前往大凉山深处。
 
  当时,凉山彝族分为黑彝、白彝,黑彝是诺苏社会中的贵族和统治者。弗里茨能进入当时十分封闭的凉山地区,是因为他通过中间人的介绍,认识了一个黑彝。这个彝族贵族,准许这对德国夫妇,在他所管辖的领地里旅游。
 
  他们请了一名向导、一名翻译,在黑彝朋友的帮助下,沿着茶马古道,经峨边、马边等地,进入美姑、昭觉。
 
  美姑、昭觉,属大凉山腹地,也是凉山彝族聚居中心。弗里茨·魏司所到之处,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彝族人生于高山,皮肤偏黑,当地人没有见过这些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人,以为他们是野人,要不是有黑彝朋友的安排,有“保头”在辖区内保护,他们可能早被赶走,或者被抓去当“娃子”(奴隶)。
 
  来到凉山,弗里茨·魏司仍然是穿着西服,打着领带。每到一处,记录当地的海拔、温度、民俗风情。惊叹于凉山的壮丽美景,弗里茨·魏司拍摄了不少照片,他非常关注和记录彝族人的日常生活。不过,想要在这里拍人物照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即使在翻译解释清楚之后,彝族人也非常担心:相机那个黑洞洞的镜头和后面长方形的盒子,会将人的灵魂带走,再也找不回来。
 
  经过翻译不断耐心解释和沟通,才勉强答应拍一张照片。而进行录音时,又遭到拒绝,大家认为录音会将人变成哑巴。
 
  过了几天,当地人的抵触情绪逐渐消除,况且,也并没有发现谁的灵魂不见了,或者谁成了哑巴。
 
  相互熟悉之后,就成了朋友。彝族人热情好客,他们将弗里茨·魏司夫妇请到家中做客,宰了牛,杀了羊和小猪,端出了杆杆酒,跳起了舞,唱起了歌,用彝族最高规格和礼遇来接待。弗里茨·魏司夫妇用相机和录音机,记录下了这些场景。
 
  “当歌声响起,彝族人黑色的眼睛闪闪发光,随着歌声一起狂呼呐喊……我们好像触摸到了这个陌生部落的灵魂。”被眼前一幕深深震撼的弗里茨·魏司在日记中写道。
 
  弗里茨·魏司在凉山旅行了多长时间,并没有确切记载。夫妇俩先后去过大小凉山的大堡包、三河口、峨边、马边、美姑、昭觉等地,后来抵达西昌,返回成都。
 
  除了拍照、录音,他们还购买了不少彝族手工艺品。如今,这些手工艺品分别珍藏在柏林人类学博物馆、慕尼黑人类学博物馆。
 
  沿途重访
 
  孙女再走遗迹 制作纪录电影《中国鞋子》
 
  1914年,弗里茨·魏司离开四川,到云南开设的德国领事馆任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所有在中国的德国人开始撤离,弗里茨·魏司夫妇也因此离开了中国。他在成都和凉山拍摄的照片,一并带回国。
 
  2005年,美姑县召开第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一位外国女士的出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叫塔玛拉·魏司,是弗里茨·魏司的孙女,这次来到美姑,是为追随祖父母百年前的足迹。
 
  塔玛拉·魏司带来了一些照片和录音,讲述了祖父母1913年的大凉山之旅。祖父母在上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末先后离开了人世,她曾经听祖母说过在中国和四川的旅行见闻。
 
  上世纪80年代末,一次搬家时,塔玛拉·魏司在家中的地下室,发现了祖父母遗留下来的照片,以及一些来自中国的物品。
 
  “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些是玻璃底片,一些是硝基底片,当时我很激动,因为我从来不知道它的存在!”塔玛拉·魏司告诉阿牛史日,她将上百张底片重新冲印出来,将录音进行了剪辑和保存。
 
  这些照片,有很多是弗里茨·魏司在四川时拍摄的。2001年6月,塔玛拉·魏司来到成都,将其中关于四川的照片挑选出来,举办了“老四川老照片”摄影展。后来,这些照片捐赠给了成都安仁老公馆。
 
  保留至今的照片中,关于凉山的有20多张,塔玛拉·魏司将其捐给了美姑县档案馆。这些百年前的黑白画面中,有聚集在一起、披着察尔瓦的彝族人,有戴着贵重银饰的贵族妇女,有黒彝土司,有翩翩起舞的彝族男女老少,有毕摩在祭祀,有武士举着武器伫立,有当年的瓦板房……
 
  塔玛拉·魏司还播放了几段录音,她听不懂这是什么语言。阿牛史日听出来了,这是彝族的“摇篮曲”。
 
  “是母亲哄孩子睡觉唱的儿歌。”阿牛史日说,穿越百年时空,这些声音听起来单薄,但很清晰,录音中除了摇篮曲,还有婚礼歌曲、祭祀语等。
 
  遗憾的是,没有发现弗里茨·魏司夫妇本人在凉山的照片,只是在其中一张照片上,出现了一台看起来很笨重的照相机。
 
  塔玛拉·魏司曾追随这些照片中彝族人的影像,多次到凉山寻访。她分别到过峨边、马边、昭觉、西昌等地,试图根据照片上的信息,找到照片中人物的后人,遗憾的是,并未有结果。
 
  塔玛拉·魏司感慨万千,她根据祖父母留下的影像素材,制作了一部纪录电影,名叫《中国鞋子》。孙文婧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徐湘东
上一篇:顺德全球路演 走进德国汉诺威
下一篇:德国人做了十几年的事,在中国几个月就有机会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