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了德国技术,勇夺“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中国石化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在,读起来比较拗口的“重质纯碱流化床煅烧冷却机”成为“新三板”上市公司山东天力干燥股份有限公司的“杀手锏”——在“市场形势严峻,客户订单缩减”的行业大背景下,低成本、高科技、低能耗总是更受青睐。
“简单地说,把牛奶变成奶粉就是干燥。”天力干燥常务副总柴本银的话言简意赅,但其中的技术含量是“奶粉脱水不能过多,还要保证口味。”
脱水不脱味,看似简单的操作动作,德国留学,德国移民,德语培训,德国旅游,天力却有着别人没有的东西——科技含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脱胎于山科院能源所的天力,在享受“母体”源源不断的高科技成果福利的同时,不断锻造自身研发能力,一举成长为行业“领头羊”。
在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山东海化集团有一套天力造“加热流化床干燥项目”,这个四五层楼高的箱式“大家伙”其貌不扬,内则蕴含万千:
几十条甚至上百条加热管横七竖八地放置在箱体内部;当潮湿的化工物料从底部进入箱体,被风吹起来后,加热管与物料之间便产生了反应,潮湿被一点点“烘干”;这里面的技术含量在于:第一,这些加热管并不是乱七八糟的存在,它的数量和排放方式经过了科学而缜密的计算,“或者横着放,或者竖着放,或者斜着放,多少横着放,多少竖着放,多少斜着放,管与管之间距离多少,或者说一层、二层、三层……乃至十层之间距离各不相同。”在一组组换热管的排列中,柴本银和同事们发现“场协同”理论的奇妙应用:三角形的效率是最高的,颗粒和它的碰撞的过程中,成三角的时候接触的机会是最多的;第二,物料小颗粒在箱内跟热风互动,与加热管壁不断碰撞,但如何保证颗粒不会“糊”在管壁上?这又是技术含量。
上述对加热管数量和排放方式的缜密设计,被柴本银称为“排兵布阵”,这也构成了天力独创的干燥系统过程节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得益于种种智慧化的设计和国内富有说服力的应用案例,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将该项目鉴定为“国内领先”。不过,国内领先并不能概括项目的全部内涵,因为在天力部分核心技术上有着超越国内顶尖的表现。
低热值的褐煤是煤炭界的“垃圾煤”,我国褐煤资源占全国煤炭储量的13%,其利用一直是发电行业的难题。由天力研发的褐煤干燥技术,可使经过处理的劣质煤炭发热量达到标准煤水平。垃圾变宝,每度电发电煤耗可降低10—12克,并且有着出色的节能减排效果。
在业内专家眼中,“褐煤过热蒸汽干燥提质利用”技术,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先进。
实际上,对于一家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却有着技术情怀的上市企业来说,顶天立地的技术导向是必然选择,柴本银说,第一,在一个雁阵形发展的行业里,“领头雁”的一举一动决定着行业方向。作为“行业龙头”,天力要追求技术的“高精尖”,以带动国内四五百家干燥设备生产商转型升级;第二,再高精尖的技术也要落地。我们的技术不但实现了替代进口,在全国规模产量前13家碱厂中,有8家在使用“天力造”干燥设备。核心技术已推广应用270多台,销售产值8亿多元。
柴本银说,技术的先进性只是天力领跑干燥市场的一个方面,极强的设计和工程化能力也是它的“拿手好戏”:
“第一,我们有20多人的博士、硕士团队,根据市场需求提出课题,交给设计院迅速把概念变成产品;第二,我们的工程队第一时间将产品落地到客户的车间里,而后市场部提供用户反馈,并推广销售。”
记者了解到,天力开创了一条新路径,得到我国干燥行业普遍认可,改变了我国干燥技术科研开发和应用单位盲目发展、重复摸索的状态。该路径以理论模型为依据,通过小试、中试开发出工业化干燥系列装置;依据重点耗能行业特点,研究出适用于不同物料的工艺路线和技术软件,提出化工、石化、电力、冶金、建材、环保等行业干燥技术解决方案,以行业典型企业为突破口,进行推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盘点这些年的成绩,柴本银总结道,“创意迅速变成产品,科研与工程无缝衔接,由此形成‘短、平、快’的产业链,这是我们科技型企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