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如何炼就“隐形冠军”

德国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早在1986年就首次提出“隐形冠军”理论。除了众所周知的世界500强企业以外,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德国,存在着这样一批典型的优秀中小企业,它们更多的是一些闷声发大财的行业冠军企业。所谓“隐形”主要是指不为公众所熟知,而“冠军”是指细分市场的领导者。这些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内精耕细作、专注执着、坚守定力,历经千锤百炼形成了宝贵的工匠精神,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窄门”理念。德国企业上百年来都传承着专做“窄门”的传统理念。绝大多数企业都在专攻属于自己的“窄门”——细分行业、专一产品。与“窄门”相对应的是,这些企业的产品市场也很窄,产品销量也不大,因而大多数都是小规模生产,员工不超过千人。从事“窄门”经营的中小型“隐形冠军”企业在德国工业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构成了其工业格局的基础,且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企业只有运用平和心态专注于其“窄门”经营,才能将技术钻研得非常精深,将产品市场和生产情况掌握得非常透彻,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创新技术、改进工艺,进而将单一产品做到极致。产品功能强大、质量优越,就能带来高附加值,进而为企业带来大量利润。同时德国社会对于这些产品质量好、技术含量高、经营业绩好的中小微企业具有很高的认可度。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双元制”指的是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即学校与企业在政府与行业的监督下联合办学,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受教育者在学校内是学生、在行业内是学徒,在学校和企业“两地”活动,具有“双重”学习身份。德国学生经过四年小学学习后,根据成绩、爱好和家长意见进行分流,其中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选择就读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五年制主体中学,毕业后就有资格申请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这些学生首先需与企业签订学徒(培训)合同,然后去企业指定的一所职业学校报到,并在行业协会登记注册。学徒通常每周有1—2天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在企业接受3—4天的技能培训,培训期一般为三年。这种教育模式的显著特点在于,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教学和在企业中实践密切结合,但以企业培训为主;其核心任务是“职业能力”培养,具体体现为个体应对现实工作情境的能力;其培训目标明确,是为特定企业的特定工作岗位量身定制,所以教学任务有极强的目的性;强调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受教育者提供精英教育,通过多种激励机制将其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现如今,许多国家将德国的“双元制”发展为一脉相承的现代学徒制,移植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以“订单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针对性政策扶持。德国政府历来在各种层面上尽职尽责地扶持中小“隐形冠军”企业发展。具体举措包括制定各类法规以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竞争环境、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以增强竞争优势、制定技术服务政府和加强技术人才培训、积极提供财税金融支持和融资担保以解决自有资本不足问题、建立信息情报中心以提供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商会协会的作用以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服务等。最近,为进一步资助中小企业使用工业4.0设备测试自己的解决方案,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合作,帮助中小企业招聘技术人才,降低中小企业申请资助门槛,德国联邦教研部将在今明两年把扶持中小企业创新的资金提高30%,每年约3.2亿欧元。
 
精益管理。德国在精益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精益管理思想,其基本战略包括拓宽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系统复杂性、恰当领导和控制原则。在当今的智能制造时代,德国构建了基于工业4.0的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并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该生产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德国各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企业,如赛威传动使用精益管理和智能化组装线,实现了不同模块和不同系统相互之间的无缝连接
上一篇:魏增军会见德国莱法州副州长一行
下一篇:首次参评即获大奖 能力风暴氪7闪耀德国红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