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17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大任务的第三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要求。
创新驱动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性改革异常重要,也是解决中国经济重大结构性失衡矛盾的关键。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传统以大投资、资源能源大挖掘推动增长的动力快速消失,而新的动力又没有培育出来。在资源能源、环境、劳动力成本等多要素制约越来越大情况下,通过创新驱动要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唯一可行之路。自然而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提出多年了,也取得了很好很大成效。但是,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形势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从国家层面看,推动创新的基础性投入有待提高,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有待加强。
习惯于大投资、土地、资源能源大开发的地方政府总认为,这种增长模式虽然是短期行为,但却立竿见影,对GDP增长拉动见效较快。而创新驱动是一个长久打基础的工作,投入大、风险大、见效慢、不确定性高,对GDP政绩观带不来立竿见影的助推作用。这大大影响了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与落实。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是目前中国企业创新动力并不强。创新的一个大前提是,企业处于外部竞争压力,生存压力,或者创新带来巨大利益诱惑,而发自内心和被逼无奈进行创新。当然,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驱动、市场与社会氛围等都是企业创新动力的源泉与阻碍。前一种情况下,使得国有企业基本没有创新内生动力;后一种情况使得民企在创新上心有余悸。
在这里面,德国的经验也许值得借鉴。无论全球金融市场多么火爆,投机利润多么大、多么疯狂。德国企业都不为之所动,踏踏实实做自己的实体经济,做自己的企业以及品牌。当华尔街金融市场的叫喊声响彻云霄时,德国被工厂车间的机器轰鸣声与沙沙声所淹没。只要企业一心扑在做实业做企业上,就不得不创新,不得不在创新上投入巨资。
据德国科学捐助者协会最新统计,2015年德国企业在研发领域的支出达624亿欧元,比前一年高出9.5%,创历史纪录。同时,德国研发人员的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统计显示,全日制工作的企业研发人员达41.6万人,同比增长11.9%,10年前这一数字不足30.5万人。更值得中国借鉴的是,德国中小企业研发投入支出明显增长。雇员人数低于250人的中小型企业自有研发项目支出相比前一年同期超出了16%。这不是中国梦寐以求的吗?
德国抓住了最前沿的科技领域大力度创新研发。德国政府是全球第一个做出工业4.0规划与概念的。电子行业是德国所有行业中研发投入力度最大的行业。70%的德国电子企业自行投入研发。这也是德国电子行业在出口领域中占有优势的主要原因。去年该行业产品出口额达1745亿欧元。
值得关注的是德国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并主动自发的。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如此强烈实属罕见。
值得欣喜的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德国留学,德国移民,德国旅游,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要求,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关键在于下一步必须出台具体措施: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民主、自由的大环境;一个鼓励创新的宽松政策制度设计;一个各种资源向创新倾斜的优惠政策;一个最大限度包容创新的容错机制。
总之,德国企业创新热情与创新支出创历史新高给各国以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