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窄门”,就能把该产品的市场和生产情况摸得很透,技术钻的很深,在该产品上的创新、改进就会很多,可以将单一产品做到极致。
文/王嘉兰
在德国学习时,发现德国企业专做“窄门”的理念很有意思。所谓的“窄门”其实就是细分产业、专一产品。在德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在专攻属于自己的“窄门”。由于是“窄门”,相应地产品市场也比较窄,产品销量也不大。所以导致德国大多数企业规模都不是很大,员工人数上千的企业很少。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德国的大众、奔驰、宝马等汽车公司虽是单一产品,企业规模还是很大的。
这些从事“窄门”经营的小型企业是德国企业主体,构成了德国工业的基础。这就是德国企业“窄门”理念导致的工业布局。德国工业的这种企业格局分析起来具有很大的优势,一家企业心态平和地专注于“窄门”,就能把该产品的市场和生产情况摸得很透,技术钻的很深,在该产品上的创新、改进就会很多,可以将单一产品做到极致,即所谓“一招鲜吃遍天”。产品功能强、质量高,产品附加值就高,企业获利也多。这恐怕也是德国制造的产品功能强、质量好的原因之一,也是德国工业整体强大的重要原因。
反观国内企业,浮躁病很大一部分企业流行。今天看到房地产赚钱了就投资房地产;明天看到光伏产业赚钱了就投资光伏产业。也不管自己对投资的产业内行不内行,为了赚钱和扩大企业规模就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的产业和技术领域跨度大、相关性差。投来投去,哪个产业也没有做精、做强、做大。
分析个中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德国,对一个产品质量好、技术含量高、经营业绩好的小微企业,社会的认可度是很高的。而在中国,企业只有上了规模,社会和政府对它的认可度才会上升,才会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既要赚钱,又要上规模,这是中国企业家追求的双重目的,甚至规模有时比赚钱还重要。因为政府评价企业一方面是GDP,一方面是提供就业岗位。那么如何达到两全,这是中国企业家必须考虑的问题。理想的解决之道是找到能把规模做大,又能赚钱的产业,但寻找到这样的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若有,其他企业也会趋之若鹜,结果常常导致企业间的“血拼”。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路?结论是有的。
借鉴德国企业“窄门”的理念,中国企业家可以换个思路。我们左右不了国家和社会的企业政策与环境,但是在企业内部还是有可为的,特别是主管企业集团的领导,可以借鉴德国企业“窄门”的理念,在集团内部培育单一产品、专而精的小公司(当然,相关性强的产业鼓励其整合做大,就像大众、奔驰和宝马公司)。“窄门”的技术和市场,相对来说掌握的难度也比较低。这样可以使公司领导们很快成为“窄门”的专家,提高公司领导层对产业管理的专业化水平,集中精力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单个公司虽然“地”少,但公司多了,“地”的总数也就会增多,企业集团在规模和效益上的收获也就多了。所以企业集团可以对所属公司参考“窄门”理念进行分解、整合。既做精每一个产业,又要增加所属公司数量,保持企业集团总体经济既好又大的有利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