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德国读者只知道《红高粱》

]与我们对德国文学的大量翻译与阅读情况相比,德国读者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的了解非常少。

 

 

别让德国读者只知道《红高粱》

 

继推出英文、法文、意大利文等语种后,《人民文学》杂志的德文版《LEUCHTSPUR》上月也问世了。据介绍,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集中方式向德语世界推荐当代作家作品的第一本杂志、第一本书。创刊号汇集了韩少功、林白、王小妮等18位中国作家和诗人的作品,《LEUCHTSPUR》的德文审定、著名德语翻译家曹瑞祥教授在杂志推出时说:与我们对德国文学的大量翻译与阅读情况相比,德国读者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的了解非常少,在接受中国文学时是有选择性的,以往,德国读者基本只知道莫言的《红高粱》和余华的《活着》。

这个说法尽管令人吃惊并感到尴尬,但得到了德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郝志强的确认。“不得不承认,德国年轻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正在逐渐减弱。” 郝志强从一名普通德国读者的视角委婉地指出,在他的观察中,中国当代作家在德国读者中知名的并不多,如果有名那可能是他获得了某些重要的文学奖项,如莫言,德国也没有什么颁发给外国作家的奖项,“我希望以后我们的一些文学类型如科幻等可以介绍到德国,吸引年轻读者”。

《红高粱》和《活着》固然是伟大的作品,但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现状。曹瑞祥认为,“他们只是千万种声音的一两个”,所以他决定帮助《LEUCHTSPUR》将更多新近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到德国去,让西方读者听到更加丰富、多元的中国。他表示,现在中国和西方作家的面对面交流越来越多了,但我们目前还是以德国作家的作品介绍到中国居多,他更希望能把我们的作家的作品介绍到德国去。郝志强则希望《LEUCHTSPUR》能成为重要的文学媒介,来满足德国读者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好奇心。

 

别让德国读者只知道《红高粱》

 

《活着》 余华著

《LEUCHTSPUR》创刊号选择介绍给德国读者的18位中国当代作家中有趣的是,那些大名鼎鼎的作家并不多,有接近一半的作家是十分年轻的70后作家,薛忆沩、李浩、张惠雯、肖江虹、斯继东等都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新力量,他们的写作明显不同于已经蜚声国内的上一代作家,从写作手法到关注的内容都代表了最新的文学趋势,大胆而充满想象力。

《LEUCHTSPUR》的中文执行编辑徐则臣介绍,杂志中许多中国作家如李浩都受到过德国文学的深刻影响,如今年去世的诺奖得主《铁皮鼓》的作者君特·格拉斯,李浩的文字与德语作家十分相似,这也可能会让德国读者更容易接受。杂志在作品的选择上也十分新锐,如林白作为50后女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已名声在外,她的长篇小说《北去来辞》不仅获得最近一届老舍文学奖,还入围了这届茅盾文学奖的最后一轮提名。林白对于德国读者并不陌生,还曾有专门研究林白作品的学术图书在德国出版,然而这次创刊号中却没有选择她那些最知名的作品,而是选择了她在2006年发表的一篇有科幻内容的短篇《红艳见闻录》。

从四年前诞生的英文版《PATHLIGHT》,《人民文学》就开始陆续推出外文版。目前英文版每年推出四期,2014年推出法文版和意大利文版各一期,2015年在上述基础上又推出德文版、俄文版、日文版。西班牙文、阿拉伯文、韩文、瑞典文、匈牙利文等版本也在筹备中。而在今年刚刚结束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国家馆的面积比去年增加了10%,这些迹象都在表明,中国的文学出版业加大了自信迈向世界的步调。相信这次在《LEUCHTSPUR》出版后,西方的读者从文学中读出一个《红高粱》和《活着》之外更为丰富多彩的中国,进而了解一个更加全面的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

上一篇:德国客机撞折机场灯杆 驾驶舱被砸烂
下一篇:德国自动化无人工厂落户重庆,工业4.0眼见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