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创新合作应向国际层面延伸

摘要:中国将通过“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工业现代化。

《》行动纲领公布后,引起各国关注。记者就此采访了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信息技术部门主任、“工业4.0”平台专家赖纳·格拉茨。格拉茨认为,中国将通过“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工业现代化,加快推动创新,提高工业发展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格拉茨表示,“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异曲同工。他介绍说,德国目前正在通过实施“工业4.0”进入下一个创新阶段。本质上讲,“工业4.0”是将生产自动化的现实世界与信息技术的虚拟世界相结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其他国家都在朝这一方向迈进,并基于本国国情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例如“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不同的是,德国在许多工业领域已具备高度自动化能力,并使用最新的创新生产技术。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此外,德国“工业4.0”战略主要是由企业“自下而上”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落实。

谈到“中国制造2025”所面临的挑战,格拉茨认为,最主要的是中国需要同时完成“工业3.0”和“工业4.0”的“弯道超车式”发展。从技术上来说,大型创新型企业是有可能实现这一转变的。但要将这一转变辐射到整个工业领域,尤其是中小企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革新,还需要组织形式的创新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德国的情况来看,目前已经有很多智能生产方案和生产技术可供使用,许多问题在技术层面上已经具备可操作性。但转变的难点在于,如何重新构建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并创造出新的智能生产、智能工厂及商业模式,且不损害社会和生态利益。生产的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生产要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角度全面考虑。

格拉茨表示,德国“工业4.0”的特点在于,这一战略激发出企业突破创新的强烈意愿。尽管德国目前对“工业4.0”没有统一的解释,也没有统一的实施重点,但共识是,它确实将给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目前,“工业4.0”很大程度上还是由科学界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来推动的。下一步需要做的是,提高解决方案使用者和潜在顾客的积极性。“工业4.0”说到底不是目的本身,而是必须要对生产的竞争力、灵活性、质量及可持续性施加积极影响。

格拉茨介绍说,其所在协会的近3200家会员企业中,有近四分之一在华积极开展业务合作。近年来,中德两国合作密切,尤其是在工业现代化和高度自动化领域,德国已经成为中国可信赖的创新合作伙伴。中国着眼于学习德国的成功模式,尤其看重德国的“工业4.0”技术。此外,“工业4.0”不是德国一国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国际化的问题。他认为,中德两国还应在国际层面紧密合作,携手解决标准化、网络安全和法律框架等问题。

(经济日报驻柏林记者 王志远)


上一篇:中国企业应该向德国企业学什么
下一篇:中德合唱艺术节举行 21位德国音乐家率先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