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领土面积虽然只有35.7万多平方公里,却是拥有庞大世界影响力的欧洲核心国家之一。一战、二战中,德国更是撬动了整个世界,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命运,而这一切来源于一场即位演讲,德国的“精神战旗”更是因此而建立。
一、德国崛起的源头-普鲁士王国
自中世纪以来,德意志地区的神圣罗马帝国曾盛极一时,称霸整个欧洲。随着17世纪“宗教战争”的爆发,神圣罗马帝国逐渐衰落,以法国奠定欧洲霸主地位落下帷幕。在其后的一百多年里,神圣罗马帝国成为一个名存实亡的地理概念,而德意志地区分裂成三百多个大小不一的诸侯或骑士领地。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地区
就在德意志地区四分五裂之际,以柏林为中心的边陲小邦勃兰登堡却逐渐壮大扩张,最终形成一个以霍亨索伦家族主导的普鲁士王国。与其他地区不同,霍亨索伦家族奉行实用主义的政策,主张以领土扩张与保持强大军事力量为普鲁士王国的第一要务。历任统治者更是推行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将普鲁士每年的收入的八成都用于军队建设,同期称霸欧洲的法国才仅仅投入国家收入的六成。
普鲁士线列步兵
直到18世纪中期,普鲁士建立起一支远超其他地区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素质普遍较高闻名于整个欧洲。而当时普鲁士王国的人口,在整个欧洲仅排13位,领土面积也只是第10位,而军事力量却高居欧洲第四。
然而,这一切都未让普鲁士真正地强大起来。
二、“撼醒”德意志民族的“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
18世纪至19世纪初期,随着启蒙运动的推行,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民主思想、自由主义的冲击,民众逐渐认可孟德斯鸠所主张推翻君权神授的思想。“法国大革命”随之爆发,以君主立宪制取代了封建专制而结束。
法国自由与民主的胜利,同样震撼了还处于封建社会的奥地利和普鲁士王国,德意志人终于醒悟,只有彻底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结构,才能让德意志国家重拾中世纪的辉煌。
1806年,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率先推行在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发展至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经济焕发活力,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但良好的发展势头,却始终被德意志地区的分裂状态所限制,无论是国家还是德意志人民开始迫切需求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德意志地区
在18世纪中,德意志地区素来以奥地利为主导,普鲁士也从未停止与奥地利争夺霸主地位。随着德意志地区民族主义的推行,1848年3月,德意志地区各邦代表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召开预备会议。对德意志地区谁为核心展开讨论,大会逐渐形成两种主张。多数地区主张,建立以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奥地利为核心的“大德意志帝国”;少数地区主张,建立以普鲁士为核心,由日耳曼民族组成的“小德意志帝国”。此次预备会议,毫无悬念以奥地利为核心的多数派获胜,奥地利的约翰大公出任“大德意志帝国”的临时首脑。但德意志地区各邦首脑,对约翰大公的命令根本不听调遣,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德意志地区仍未完成统一,发展再次陷入僵局。
三、谁要统一德国,就必须征服德国
威廉一世
从始至终,在德意志各邦中实力最强的普鲁士王国,从未放弃统一德国,但均遭到了失败。无论是德意志地区各邦首脑,还是奥地利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欧洲各国更是不愿意看到,德意志地区出现统一的国家。1849年,普鲁士亲王威廉一世如此感叹当时的局势,“谁要统一德国,就必须征服德国”。
1861年,威廉一世继承普鲁士国王,在第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在将来,普鲁士的陆军就要变成普鲁士的武装民族。”简单地来看,普鲁士的陆军与普鲁士的武装民族并没有太大区别,但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的发展方向,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命运。
威廉一世在位期间,不断扩充军备,企图建立一支由37万常备军、13万后备军、16万预备军组成的军事力量,在整个欧洲可谓首屈一指。在军队干部的任命上,更是选贤任用,任命主张新思想的罗恩为军政部长、军事家赫尔穆特•毛奇为总参谋长,全力支持普鲁士军队的军事改革。
奥托•冯•俾斯麦
1862年,以“铁血”著称的奥托•冯•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兼任外交大臣,大力推行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30日,俾斯麦在普鲁士会议上,强硬主张武力统一德国,声称:“当前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人的会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通过铁与血。”俾斯麦的“铁血政策”逐渐成为普鲁士军事改革的方向和思想,普鲁士因此迅速走上以“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的道路。
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以强大而绝对的军事优势,先后在与丹麦的战争、与奥地利的战争、与法国战争取得胜利,达成德意志统一的目的,建立一个令欧洲都为之侧目的强大国家-德意志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