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君语上一篇萌芽分享了各位妈妈挑选早教机构的经验以及洋机构和本土机构的大PK。本期,生活在德国的@满满妈 将分享她和孩子上早教的经历,还有日本的@ tomo妈 将介绍现在日本家长对于早教观念的转变,对于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我们来说,很有借鉴意义哦。德国早教家长才是受教育的主体
在德国生活这么多年,直到最近才开始接触这边的早教课程。起因是在今年的二月份参加了朋友家宝宝的一周岁的生日聚会,宝宝的妈妈邀请了她在这边上的Pekip(DasPrager-Eltern-Kinde-Prigramm)(布拉格-父母-孩子-(早教)课程)的孩子举行生日趴,一间二十平米的客厅挤满了十几个小朋友,那个场面实在是太有趣了!这才让我下定决心给宝宝报一个早教班,我希望通过早教班让她接触其他的小宝贝们,慢慢适应与家人之外的小孩和其他大人的接触。这样在之后进入幼儿园可以比较快的融入,并在与其他宝宝的接触中,去模仿他人,认知世界,这是除了和父母日常接触,户外活动以外的另一项很好的活动!于是在一番电话报名之后,确定了一个Pikler体系的早教班,并参加了第一次亲身体验。
一次课时90分钟。班里一共有六组成员,一般是妈妈和孩子是一组(爸爸也可以参与)。每个班的宝宝发育进度相仿。
教室的布置简单舒适,地上铺着地毯,地上放置了一些木质的玩具,还有平时厨房用的厨房用具(例如勺子,盆,不易碎的瓶子),一些适合宝宝高度的木质三角梯、梯形的斜坡和易于他们爬行的大的障碍物。
进入教室后老师要求宝宝把袜子脱掉(这样小脚可以像小手一样更好地接触地面),妈妈们不可以带手机进入(保证在这段时间,妈妈全身心的关注宝宝)。
宝宝全程自己探索玩耍,而妈妈只在一旁安抚鼓励,不过多参与,与宝宝更多的是眼神交流。
妈妈与老师讨论宝宝的近况及遇到的问题。老师强调让宝宝自主尝试,发现与探索,让他们自己学习新动作,而不是家长在旁边干预,强加要求让宝宝必须学会什么。
在课程中间休息的时间,老师会贴心的为每一个宝贝准备一杯清水,让妈妈喂给宝贝喝(这也是萌芽君一篇文章里提出的让宝贝在6个月之后慢慢尝试用杯子来喝水)
在德国早教班其实是亲子班,孩子的主要目的是玩,而父亲母亲才是受教育的主体,而父亲母亲才是受教育的主体。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适合自己班里孩子的游戏娱乐等活动,让孩子参与其中,然后老师一边观察孩子一边引导家长去观察自己的孩子。家长之间可以在课上课下随时交流,可以是教育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早教的关键是教会父母学会辅助孩子成长,而不是干预破坏孩子成长。
日本早教把教育转换为教养,幼儿早教趋理性
日本90年代开始流行早期教育, 东京大学教育人间学教授汐見稔幸在日本文部省中央教育审议会上提出,家长热衷于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
一、家长对于自己育儿能力和方针的自信丧失。
二、企业战略宣传的影响。
除了这两个原因外,我个人认为还有以下三个原因:
1、少子化的影响让家庭投入在孩子身上的期待和费用均大幅度增加。
2、各种媒体对于早期教育的轰炸式宣传。
3、入学战争的低龄化
汐見稔幸教授还提到“社会和育儿环境的变化,随便放养就行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再加上我们这一代家长自身也不是被放任自流长大的,所以家长普遍认为积极地参与育儿及教育指导是有必要的。但是现在社会的变化太剧烈以及选择的范围太大,让育儿目标不坚定的家长们失去了guideline陷入不安。针对那些丧失了对自己育儿能力自信的家长们,作为家长们‘老师’登场的是各种创造育儿Know-how的教育产业、以及提出各种早期教育论,左脑·右脑论的媒体出版界,这并不会给家长‘这样做就不要紧’的安心感,而是通过那些长期对孩子健康·教养·情绪发育给予关注及为信息不足感到烦恼的家长们找到生意机会。有过各种通关考试经验的我们这一代,很容易就对短时间高效率的早期教育产生共鸣”。
但是现在因为“儿童馆”,“图书绘本馆”等政府免费育儿机构的充实,也随着家长心态渐趋平稳,现在日本的早期幼儿教室并没有那样的流行。
日本东京都世田谷区区长保坂展人在“朝日新闻”的撰文中提到“幼儿期到小学低学年能够遵照父母的安排,看到父母喜悦的样子愿意更加努力取悦父母的孩子还是很多的。但是一旦进入暴风雨般的青春期,就会打破这种关系。”他在文章最后提到“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孩子不是自己的分身,孩子再像自己,也有另一个完全独立存在的人格,也需要开拓另外的人生。’”。所以,我个人觉得重视亲子关系的建立,以信赖为基盘,把教育转换为教养,贯穿孩子日常,观察自己的孩子,找到适合TA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