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入侵阿富汗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包围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级格局,美苏两国关系在紧张与缓和中徘徊。20世纪70年代,受困于越战、1973年石油危机和西方阵营分化的影响,尤其是苏联在军事实力上的赶超,美国从尼克松时期便开始实行战略收缩,美苏关系出现缓和。但苏联在勃日列涅夫的领导下进行强势扩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标志着其霸权主义达到顶峰,但这场战役却使苏联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苏联为什么入侵这个国土面积只有65万平方公里的小国,苏联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作者:李明伟/江淳编辑)
历史渊源
阿富汗位于亚洲的大陆中心,是西亚、南亚和中亚的交汇处,东部与中国接壤。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都是欧亚大陆交通枢纽,也曾是古丝绸之路中转站之一。人类的迁徙、战争和商业活动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迹,阿富汗文化也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性。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阿富汗地区常常饱受战乱之苦,古代时期波斯人、希腊人、萨特人、匈奴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的铁骑均踏上过这片土地,近代英俄两国也在此激烈角逐,直到1919年,阿富汗经过三次抗英斗争才获得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富汗陷入美苏两强争霸的夹缝之中。而阿富汗奉行中立外交政策,并没有倒向美苏任何一方,而是从美苏两国获得好处。美苏两国都想将阿富汗纳入自己的阵营,都在阿富汗培养自己的势力。但阿富汗国内的情况十分糟糕,政变不断。1973年至1979年9月,达乌德推翻查希尔王权,几年后人民民主党领袖塔拉基推翻了达乌德政权。1978年4月,亲苏的塔拉基势力推翻了达乌德的统治,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塔拉基上台后,对阿富汗进行激进的改革,模仿苏联体制,外交上倒向苏联。这些措施导致阿富汗国内秩序混乱,国内反政府起义不断,引起阿富汗社会各阶层的严重不满。在对待国内政府武装时,塔拉基和国防部长阿明产生分歧。塔拉基在苏联的授意下准备除掉阿明,阿明却先发制人,将塔拉基击毙后独揽大权。阿明对苏联的做法十分不满,他要求苏联大使撤出阿富汗,并表现出亲美的姿态。阿明的做法引起苏联极度的不满,苏联不能容忍阿富汗倒向美国,失去这个多年苦心经营的战略重地。当时阿富汗和苏联有两千多公里的国界线,其地理位置对苏联尤为重要,阿富汗一旦沦为美国的势力范围,苏联就会失去南部缓冲地带。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内部出战派占领上风。
出兵阿富汗
苏联的决策者认为美国被伊朗伊斯兰革命搞得焦头烂额,特别是人质事件,已无暇顾及苏联扩张活动。再者,苏联臆想凭借军事上的优势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但苏联领导人忽视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一旦出兵意味着苏联将被卷入阿富汗内战的漩涡之中。苏联及阿富汗傀儡政权就会成为阿富汗全民的敌人,苏联的军事成果将不能有效地转化成为政治经济利益。苏联对国际形势和阿富汗国情的错误判断,致使苏联付出惨重的代价。
1979年12月12日,苏联政治局会议正式决定出兵阿富汗。12月25日,当西方国家还沉浸在圣诞节的喜庆之中,大量苏军便侵入阿富汗境内。仅两天时间,苏联就控制了阿富汗政府核心部门,并将阿明击毙,扶持卡尔迈勒傀儡政权。苏联的入侵引起阿富汗社会各阶层强烈抵抗,并在国际上遭受谴责,从而变得更加被动和孤立。美国总统卡特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行为进行强烈地回应,对苏联禁运、推迟签订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减少两国间文化和经济交往等等。美国加强对阿富汗抵抗组织进行军事援助,使苏联重蹈美国侵越战争的覆辙。
入侵阿富汗的苏军
帝国的坟墓?
阿富汗素有「帝国坟墓」的称号,很多帝国消亡与阿富汗都有着一定的关系。亚历山大东征阿富汗未果,还塔上了自己的性命,他死后横跨三大洲的帝国很快分崩离析;近代大英帝国在阿富汗人民三次抗英战争下,不得不承认阿富汗独立,大英帝国很快走向没落;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后,两年后就解体了;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最后也折戟在此。尽管帝国的没落是由多种原因构成,但从侧面上反映出阿富汗事务的复杂性和难解性,这些特性往往会加速帝国的灭亡。
从1979年入侵至1989年撤军,苏联在阿富汗伤亡惨重,付出沉重的代价。在这十年中,苏联对阿富汗的援助、贷款等项就高达85亿卢布,而用于战争的费用比这高得多。苏军参战军人先后达到62万人,文职人员也有2.1万名;其中近1.5万名官兵阵亡,受伤人数为53753,生病者达415932人。苏联入侵阿富汗致使苏联内部矛盾重重,战场的巨大消耗使苏联生活水平下降,国内经济进一步恶化,苏联在国际社会上更加孤立和被动,最终难逃解体的命运。
真实意图
苏联入侵阿富汗如果只是为了推翻阿明政府,扶植亲苏的傀儡政权,完全可以通过援助反政府组织而达到目的,何必冒这么大的风险进行军事入侵。可想而知,其真实意图远非如此!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和苏联在中亚进行激烈地角逐,苏联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开始新一轮的扩张。当时,美国在中东的地位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加强。在美国的撮合下,埃及和以色列达成和解,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地位一落千丈,苏联处于被动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被动不利的局面,苏联加强在中亚和南亚的势力渗透,建立所谓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而阿富汗是这个战略中重要的一环,因此苏联必须加强对阿富汗的控制,防止阿富汗处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中。占领阿富汗后,苏联南下可以得到暖水港和出海口,从而实现「到印度洋洗靴子」的夙愿。
苏联入侵阿富汗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包围中国。美国与巴基斯坦、泰国、菲律宾关系密切,日本、韩国也处于美国势力范围中。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如果中美联合就会形成对苏联的包围。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中苏北部边界、中蒙边界屯兵近百万,军事政治对抗成为两国的常态。此外,苏联对印度和越南两国进行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积极打造成反华基地。如果占领了阿富汗,苏联就实现了对中国在陆地上的包围,形成「C形」包围圈。蒙古、中亚国家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印度、越南也基本上成为亲苏的国家,苏联从而孤立中国,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从而防止中美联手反苏。
阿富汗可以说是苏联的南大门,关系苏联的边疆稳定和安全。阿富汗共产主义政权被推翻冲击了苏联中亚各国的政治秩序,从而影响苏联控制下的中亚国家的稳定。此外,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也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另一原因。苏联为了防止伊朗向阿富汗输出革命,防止伊朗革命浪潮席卷阿富汗。总的来看,苏联入侵阿富汗是为了保障苏联南部安全与稳定,实现苏联的战略目标。同时,防止伊斯兰革命外溢至阿富汗,实现「反美遏中,防止中美合作」的战略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