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奥地利

德国取得的成就让广大的中下层奥地利人民更加向往,他们急切的希望通过德奥合并来度过经济危机 。
1918年11月11日,以德国外交大臣为首的代表团揣着白旗穿越前方阵地,来到位于巴黎东北50千米处的贡比涅森林,与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签订投降协议,一战结束。
巴黎东北50千米处的贡比涅森林,德军代表与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签订投降协议
战争结束以后,欧洲诞生了许多新生的民族国家,但最特别的是在奥匈帝国的废墟上成立的“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从它成立到终结一共只经历了一年时间。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它多次寻求与德国合并,最终主张幻灭,成为德奥合并的一个缩影。
奥地利(sterreich)本意为“东方的边藩”,在1278年的边疆领之战后直到一战结束都由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历史上的哈布斯堡家族依靠着强大的联姻能力统治过欧洲大陆上的广大领土,但随着欧洲民族主义的盛行,奥地利并没有成为像欧洲其他国家那样的民族主义国家,占少数的德意志人依然统治着其他人口占多数的民族,国内矛盾日益尖锐。
带着种种问题,施行二元帝国制的奥匈帝国与德意志帝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元制也体现在奥匈帝国国徽中体现
重返德意志
经历四年的战争后,同盟国一方深感自己即将败亡,于是奥匈帝国境内各种势力开始为战后做准备。
1918年10月12日,奥匈帝国皇帝卡尔一世会见了国内各大势力的领导人。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希望建立君主立宪制,社会民主党人希望建立一个共和国,该共和国要么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要么加入德国,而基督教社会主义者希望保留君主制。
10月16日,迫于形势,皇帝卡尔一世发表了一份宣言提出将奥匈帝国改为一个民族联盟,在这个联盟里,各民族都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但因为国少数民族如捷克人和斯拉夫人已经走上了独立建国的道路,所以这个提议为时已晚。
1917年12月9日,奥匈皇帝卡尔一世视察在东线协同德国作战的奥匈军部队
10月21日,随着帝国的逐渐崩溃,最后一届帝国国民议会的208名德意志代表开会,宣布自己为“德意志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代表了境内所有的德意志人。在此之前,克罗地亚人,赛族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已于10月6日宣布脱离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0月7日,境内的波兰人宣布脱离奥匈帝国,并在11月与德俄境内的波兰地区统一,成立波兰第二共和国。10月24日匈牙利宣布和奥地利的联盟在月底到期。
奥匈帝国境内的民族构成原本就颇为复杂,在内忧为患的情况下想维持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确实非常困难
待到11月11日,战争彻底结束,皇帝卡尔一世宣布退位,放弃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11月12日国民议会正式宣布成立“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
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版图
其宣示主权的领土包括上奥地利省,下奥地利省,德意志波希米亚省,苏台德省,施蒂里亚省,萨尔茨堡省,蒂罗尔省,克恩顿省,福拉尔贝格省,并任命社会民主党人卡尔•伦纳(Karl Renner)为临时总理,并起草临时宪法,其中一条规定“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为德意志共和国的组成部分”,这项规定反映了大部分代表的观点,因为在奥匈帝国解体后不久,匈牙利就拒绝向奥地利出售粮食,捷克也拒绝向奥地利出售煤炭。那些议会代表认为奥地利作为一个单独的国家在国际上将面临种种困难,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和德国合并。
有人将卡尔•伦纳称为奥地利国父,其本人不仅在一战结束后担任奥地利总理,又在二战结束后担任奥地利总统
从前的维也纳被称为“金苹果之城”,可是在失去了帝国其他地区的支持之后,辉煌不再
破灭的复兴梦
在政治动荡和经济崩溃的背景下,奥地利的政治领袖认为国家的唯一出路就是和德国合并。奥地利能和德国合并的重要基础就是美国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原则。虽然德奥两国为战败国,但是民族自决的权利理应得到尊重。
11月15号奥地利当局向威尔逊总统发送电报,希望其支持德国和奥地利合并。因为在奥地利的德意志人看来,一直就不存在一个游离于德意志的奥地利民族,奥地利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在历史上它只是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存在的一个政治实体,而且维持其统一的唯一力量就是哈布斯堡王朝。
现在哈布斯堡王朝已经是寿终正寝,各个民族也失去了效忠的对象而纷纷独立,所以奥地利和德国合并似乎是理所当然。因此,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后的几天,德奥双方便就合并问题展开交流。
但自诩民族自决,以共和起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对奥匈帝国这个欧洲王室老古董并不如何感兴趣
但是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原则过于理想主义了,在心怀鬼胎的英法两国面前,只要不符合他们的利益,任何合理的提议在他们那里都不会得到的支持。
虽说参与会议的代表不少,但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依然是英法,美国人还是太理想主义了
在1919年初凡尔赛和会召开时,德国代表不被允许参与和约的讨论,依据民族自决原则提出的合并的请求被协约国方面直接拒绝。甚至在后续与奥地利签订的《圣日耳曼条约》中与连“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所宣示的德意志人口占多数的地区都被部分的划入给了周围邻国。
法国日报《小新闻》的号外:《新奥地利的未来》 ,就连法国人作为敌人 也看得出来这个惩罚对奥地利过于沉重
埋下仇恨的种子
协约国集团由于在一战中的损失过于惨重,所以他们急于在战争胜利后从他们的对手那里得到补偿,并将其削弱。
在《凡尔赛条约》签订时,德国代表被拒绝参与和约讨论,他们只是在条约公布后被迫签字。在后来与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时,奥地利也面临与德国相同的处境。奥地利代表团被拒绝直接参与条约讨论,只能够提交书面建议。
最后,条约公布,奥地利及其盟国承担所有的战争责任。其规定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失去了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战前奥匈帝国的领土,以及唯一的海外管辖地(天津奥租界)。废除实行的义务兵制度,仅仅允许保留由三万募兵组成的陆军。原奥匈帝国的海军全部由国联处置,只能保留三艘在多瑙河巡视的巡逻艇,并禁止拥有任何形式的军用航空器和潜艇。
对波兰宣战时,奥地利军队开赴德法前线防止法军突袭齐格菲防线,维也纳民众送别
这些条约中的领土变更使得很多德意志人在当地成为少数民族,因此引起了他们极大的不满。
照片拍摄于 1938 年德国吞并苏台德期间,德裔人在希特勒还没达到之前制作 “ 卐 ” 字纳粹旗帜
比如捷克斯诺伐克忽视现实的种族边界,坚持波西米亚王国的历史边界,将超过300万德意志人划入其统治之下(这也使其成为了二十年后“苏台德危机”的直接诱因)。同时意大利得到了南蒂罗尔地区的领土,南斯拉夫也出兵占领了南方部分领土。还有少数几块德意志聚集区的飞地也试图与宣布与奥地利合并,但是未能成功,并且很快被周围国家的军队占领。
希特勒进入苏台德区时,认为扬眉吐气的当地德裔民众大声欢呼以抒发一战失败的愤懑
奥地利的这些领土的损失被协约国方面冠以民族自决的理由,但是当奥地利方面以民族自决为基础,提出与德国合并的时候,却被协约国方面直接拒绝。
条约规定“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改名为“奥地利共和国”,用以压制奥地利境内的泛日耳曼主义。禁止奥地利直接或间接的放弃自身的独立国家地位,用以防止奥地利在不经过国联允许的情况下与德国进行任何形式的合并。
维也纳市民高呼欢迎纳粹军队入城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尽管国号上取消了“德意志”,但政治上的妥协并不等于心理上的认同,奥地利人民心中对重新生活在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国家的理想始终未曾泯灭。在1918年战争结束之后,奥地利境内百业凋零,政治动荡,国内革命此起彼伏,人民生活在不安之中。
首当其冲的是经济上的灾难。维也纳从一个拥有6000万人口国家的首都变成了一个人口只有600万人口国家的首都,而维也纳就居住了200万人。没有了过去帝国境内的其他地区的支持,又被邻国的高额关税壁垒所封闭,奥地利的失业率出奇的高。
但也是这样自由宽松的氛围,使得维也纳成为一座繁荣的文化之城,铁托,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曾在此留学学习过
直到希特勒这个奥地利人在德国取得了最高领导权,在全球经济普遍衰退的情况下,希特勒在德国施行强力经济政策,在工业上依然取得了快速发展,失业率迅速降低,国民收入提高,广大德国人民都有经济安全感。德国取得的成就让广大的中下层奥地利人民更加向往,他们急切的希望通过德奥合并来度过经济危机。
Make Germany Great Again!(让德国再次伟大!)
尽管英法与德奥的和约中明确禁止德奥合并,但面对此时强势的纳粹德国,英法开始了绥靖政策,只是在口头上反对德奥合并,并未采取实际行动。希特勒在洞察到他们色厉内茬的本性之后,将军队大摇大摆的开进了奥地利。自此七年之内奥地利成为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东方省,奥地利再次成为了德意志奥地利。
维也纳市民高呼欢迎纳粹军队入城
一战结束后成立的“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是奥匈帝国被肢解的产物,是一个一心想加入的“大德意志”的政治实体,只是迫于大国压力而一直未能实现。而现在的奥地利已经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德奥再想要合并恐怕要等到下一次政治洗牌。
 
上一篇:德国美乐宝公司奶制品在意大利被查缴
下一篇:德国狼爪官网:首家形象店亮相兴业太古汇 开启户外城市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