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的产品,小到钟表、水果刀,大到汽车、火车、轮船、桥梁,大致具备了五个基本特征: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
1906年,德国泰来洋行承建甘肃兰州中山桥,1909年建成。合同规定,该桥自完工之日起保质80年。
在1949年解放兰州的战役中,桥面木板被烧,纵梁留下弹痕,但桥身安稳如常。1989年,此桥建成80周年之际,德国专家专程对该桥进行了检查,并提出加固建议,同时申明合同到期。如今,中山桥仍然照常使用,并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实际上,与处在当下“90%阶段”的中国制造一样,“德国制造”的光环并非与生俱来。历史地看,“德国制造”也经历了“灰姑娘”式的蜕变。
德国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工业革命,较法国晚了30年,此时英国工业革命更是接近尾声。由于世界市场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追求强国梦的德国人在列强挤压下,以剽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商标等手法,不断学习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廉价销售冲击市场,由此遭到了工业强国的唾弃。
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德国制造”被评为“价廉质低”的代表。1887年,英国议会通过新《商标法》条款,以此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货区分开来。从那时起,德国人开始警醒过来: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产品的廉价,而是品质。
于是德国紧紧抓住国家统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改革创新,锐意进取,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建立高质量的制造业体系,催生了西门子、克虏伯、大众等一批全球知名企业,推动德国跃居世界工业强国之列。
无论是日本制造还是德国制造,严谨、细腻、精密的专业主义精神成就了它们,哪怕是一只马桶盖,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严谨理性的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