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分区占领图

1945年,春。
每个人——上至斯大林,下至苏军列兵——在感情和理智上都一心想要攻克柏林。在遭受了三年多的巨大破坏和骇人伤亡过后,苏军决心摧毁敌国政权并最终结束战争。此外,在为了从地面上击败德国陆军而付出如此多的鲜血和汗水之后,苏军指挥员们也绝不愿意让西方盟友攫取最后的胜利果实。由此看来,即使不谈斯大林掌控战后中欧的渴望以及与西方盟国达成协议由苏军占领柏林的因素,这种感情上的冲动同样会驱使着红军向德国首都挺进。
柏林战役的筹划
苏联最高统帅部为柏林战役做了精心准备。这让人们不禁想起了1760年的柏林和1920年的华沙,当时由于太过乐观及条件不利,俄罗斯军队的希望都破灭了。苏联人决心不能让历史在1945年重演。苏军统帅部估计德军为对付己方部队会部署100万人(那些垂死挣扎的德国陆军余部),他们也不确定西线有多少德军会加入到其奥得河前线战友们的行列中,去迎击(比西线盟军)更令人畏惧的进攻之敌。相关经验表明,一支规模达到100万人的大军依托一道难以逾越的水障碍甚至可以有力抵抗两倍于己之敌。因此,苏军开始着手进行相应的准备,这次进攻的实施同样会给西方国家盟军留下深刻的印象。
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战略目标是歼灭沿柏林方向防御的德军,攻克敌首都,与推进的盟军在易北河会师。1945年4月上旬,美军和英军正逼近易北河,距离德国首都只有100~120公里。所以,苏联人越来越担心尽管双方达成了协议,但盟军依然会继续向该城推进。这种担忧加上预计德军将向东转移促使苏军加快了对进攻的准备。
保卫柏林接近地的德军包括海因里齐的维斯瓦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舍尔纳的中央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具体情况不明的柏林卫戍部队。维斯瓦集团军群下辖6个军(共25个师)及大量独立专业单位;中央集团军群用2个军守卫着尼斯河—德累斯顿方向;柏林卫戍部队下辖第56装甲军(相当于5~6个师)及超过50个营的国民冲锋队。这些力量合计约有800000人,不过战斗力参差不齐。
德国人在柏林方向上的防御纵深很大,但只是部分防线有部队防守。其中,纵深达40公里的奥得河—尼斯河防线有充足兵力把守,前后设有3道防御带,柏林防御区则另有3道环形防线(外层、内层和市区)。为便于指挥,纳粹政权将市区进一步划分成了9个防区;包括国会大厦和帝国总理府等政府和行政机关在内的中央防区更是采取了彻底的防御措施。所有防御阵地之间都有综合通信体系加以连接。地铁系统同样被用来隐蔽部队的行动。从工程角度来看,屈斯特林登陆场当面,以及从登陆场穿过俯瞰奥得河的塞洛高地、直到柏林外围的德军防御体系是最坚固的。9然而很不幸,这里也正是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将士们的必经之路。
此次战役正式开始制订计划是在4月1日,即科涅夫的方面军肃清上西里西亚的次日,以及罗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的方面军完成波美拉尼亚战役的三天前。那天,朱可夫、科涅夫在莫斯科与斯大林、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人员会面,提交了战役设想;第二天,罗科索夫斯基同样参与了进来。在会议上,大本营批准了他们的设想,将进攻日期暂定为4月16日。这样一来,他们只有区区2个星期来进行(尽可能)周密的准备,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红军会在战役中遇到一些困难。
在整个3月和4月上旬,苏联后方勤务部队为下一次攻势筹集了大量物资,苏军将领们则努力让部队为最后一战做好准备。作为斯大林格勒的保卫者,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部依然对城市作战问题有着独到见解。崔可夫的参谋人员编写了一本小册子,由朱可夫下发到整个方面军。每个步兵师都组建了一个专门的单位来训练巷战;但因为时间紧迫,很难说他们实际上能进行多少训练。此外,在德国领土上作战的苏军不像之前那样可以从游击队手里获取详细情报。不过整条战线上的苏军仍然在努力进行着同样周密的准备。
最终制定的作战方案打算动用三个方面军——北面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中央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以及南面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沿着辽阔的地域实施多次强力突击,以合围并分割柏林军队集团,然后对其各个击破。随后,苏军将用12~15天的时间来拿下柏林,并向易北河推进。
朱可夫的方面军下辖7个苏联和1个波兰诸兵种合成集团军、2个坦克集团军、2个空军集团军及4个独立机动军。该部将用4个集团军(第47、突击第3和突击第4,以及近卫第8)和坦克第9军从屈斯特林登陆场出发,实施主要突击。这些集团军会于第一天,在731辆支援步兵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支援下克服塞洛高地的不利地形,突破德军的强大战术防御体系,并确保近卫坦克第1和第2集团军可以顺利投入战斗。合计装备了1373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2个坦克集团军将依次穿过德军第9集团军,直扑预计在战斗打响后第六天即可拿下的柏林。12然而对这些坦克手来说不幸的是,这一次他们没有像往常实践中那样在德军后方穿过打开突破口的友军,而是计划在大概德军第一道和第二道防御带之间投入作战,被迫进行艰难的突破战斗。
朱可夫还计划了两场次要突击——一场在屈斯特林北面,投入2个集团军(第61和波兰第1);一场在屈斯特林南面,投入2个集团军(第69和第33)和近卫骑兵第2军。尽管苏军的伪装计划试图将北面的进攻描绘成钳形攻势中同等重要的另一半,但还是完全无法掩饰他们将在屈斯特林展开主要突击的事实。另外,朱可夫计划在距黎明两小时前开始冲击,利用143架探照灯照亮道路并迷惑敌军。
在朱可夫的左翼,科涅夫的方面军下辖5个苏联和1个波兰诸兵种合成集团军、2个坦克集团军、1个空军集团军及4个机动军。科涅夫将用3个集团军(近卫第3、第13和近卫第5)对第4装甲集团军余部和第9集团军南翼展开主要突击,渡过尼斯河,直扑科特布斯。先头部队应于第二天结束时前出至施普雷河,以掩护近卫坦克第3和第4集团军的963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全部投入战斗。这两个坦克集团军会向勃兰登堡、德绍和柏林南郊发展胜利。14科涅夫也计划了一场次要突击,用2个集团军(第52和波兰第2)的部分兵力和2个机动军(近卫机械化第7军和波兰第1装甲军)冲向德累斯顿,以掩护其左翼,并为下一步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的战役做准备。当推进开始后,科涅夫还将得到1个后备集团军(第28)的加强。从理论上说,科涅夫会在战役第12天前出到易北河和德累斯顿。但如果朱可夫受阻,他同样可以选择转而北上,突向柏林。斯大林预感到事态或许会这样发展,因而可以说是故意没划清战役初始阶段之后两个方面军的分界线,这显然是激励二者互相竞赛,可同样是一个降低副最高统帅威望的举动。
在朱可夫的北翼(右翼),罗科索夫斯基和他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由5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空军集团军和5个独立机动军组成,他将在自己前两位战友的战斗打响两三天后发起冲击。3个得到装甲兵支援的集团军(第65、第70和第49)会在施特廷—施韦特地段向前推进,歼灭施特廷周边德军,防止第3装甲集团军增援柏林,然后占领勃兰登堡北部,与英军在易北河一线会师。
参与进攻的苏军总数达250万人(其中2062100人是作战人员,包括155900名波兰军人),拥有6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41600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7500架作战飞机。这支大军最终面对的是多达100万德军(据苏方多少有些夸大的估计而来,其中一线作战兵力有766750人),并得到了1519辆坦克和突击炮、9303门火炮和迫击炮作为支援。16德国空军在整个东线有3000架飞机可用,但受到了航空燃料短缺的严重制约。
对于苏方计划人员来说,如何组建负责实施进攻的突击集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这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进行长距离变更部署。比如4月1日时,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主力仍位于但泽地区,距离奥得河防线达400多公里之遥;科涅夫的部队则都集中在乌克兰第1方面军中路和左翼,位于西里西亚。总计有29个集团军需要变更部署,其中15个在385公里以外,3个在385~530公里之间。部队位置调整要在铁路网忙于建立起足以维持战役的油料弹药储备的同时完成。后勤部门和军队指挥员必须在15天内完成上述全部行动。相比之下,在白俄罗斯、东普鲁士和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之前他们一般有22~45天时间来调遣部队。
一俟所有部队被部署到前沿集结地域,按照战役计划,为顺利突破如此坚不可摧的纵深防御,在战术上应该高度集中兵力。为达成突破,所有第一梯队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及下辖的步兵军和步兵师都将排成两个梯队。也就是说,1个典型的师在冲击时应以2个步兵团在一线,第三个团紧随其后;1个军应以3到4个师组成第一梯队,1个或多个师位于第二梯队。这样做的后果便是形成了极为狭窄的突破正面——1个集团军为2.5~10公里,而整个方面军同样只有35~44公里。在这样的突破地段上,一般每公里平均有1.5~2.5个步兵师、260门火炮及多达30辆用于支援步兵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此外,负责从屈斯特林登陆场出击、实施主要突击之一的近卫第8集团军将直接掌握强击航空兵第9军,用于掩护渡河、协助突破前沿防御、配合发展胜利的装甲兵并阻止德军预备队的行动。
在攻势打响前,苏军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专业保障行动。侦察机对柏林、城市接近地和防御带实施了6次航空照相侦察。在航空照相、缴获的文件及俘虏口供等基础之上,苏军情报分析人员制作了详细的图表和地图,分发给所有指挥员和参谋人员a。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工程兵部队在奥得河上准备了25座桥梁和40艘渡船b。为顺利渡过尼斯河,乌克兰第1方面军筹集了2440艘工兵木舟,搭建了合计纵长750米的突击桥c及超过1000米长的木桥构件。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击部队进行了专门的训练来磨砺渡河、巷战、丛林战和夜战技能;特别是那些预先组建的小规模诸兵种合成特遣队和战斗小组,专门用于巷战。
尽管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不过苏军的时间表要求整个战役在15天之内完成还是太过乐观。此次作战的地形中城市、工厂密集,村镇、河流、水道纵横交错。虽说部分德国人无心恋战,但其他人依然准备拿出自己非凡的决心死战到底。柏林战役绝非一次轻巧的闲庭信步。
本文摘自《巨人的碰撞:一部全新的苏德战争史》
 
上一篇:德国卷尺
下一篇:德国生产的豪车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