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权兵卫(やまもとごんべえ,1852年11月26日—1933年12月8日),日本海军之父,一手缔造了日本近代海军,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实际指导者、第16任和第22任内阁总理大臣(首相)。萨摩藩士藩士出身。海军兵学寮毕业。
早年
和当时大多数日本海军军官一样,山本权兵卫是鹿儿岛人,萨摩藩的。十一岁时就参加了萨英战争,在弁天炮台帮着搬炮弹,在一起搬炮弹的还有,炮手不是别人,就是现在的陆军大臣大山岩,英国舰队旗舰尤里亚勒斯的舰长和副舰长就是被这个炮台送去见上帝的。
山本权兵卫是海军兵学校第二期的,在海兵的时候是最让教官头疼的学生之一,最早几期海兵学生中和英国人打过仗的不少,除了对过去兵戎相见的敌人那种本能的抗拒以外,还有就是“来自战场”的自负,根本就没有把那些没有实战经验的大鼻子教官放在眼里,成天喝醉了酒打群架,火来了连英国人教官都敢打。
道格拉斯少校“做个绅士”的谆谆教诲对这帮近似于地痞流氓的学生没有任何用处,到后来只能采取最原始的“开除”方法。仅在1872年一年中被开除的学生就有158名之多,山本权兵卫是第二期中顽劣之首,但不知怎的逃脱了被开除的命运。
山本权兵卫的胡闹,还不仅限于酗酒打架。一次和别的士官们一起到品川的娼馆里去喝花酒的时候,看上了一个雏妓。当天晚上山本少尉就找了几个人做帮手在妓院后墙上架上梯子把那个雏妓从妓院里偷了出来,后来妓院找上门来,山本的一帮帮他凑份子算是帮那雏妓赎了身,那个雏妓就是后来的山本权兵卫夫人津泽登喜子。
山本权兵卫在进入海军中央担任海军省官房主事以后不像别人那样经常在舰队和中央衙门之间来来去去,而是一直在海军中央,步步高升,几乎是日本海军中仅有的没有担任过舰队司令的海军大将。这种奇怪的经历,和海军大臣西乡从道的知遇有很大关系。
海权
中日甲午战争谋划阶段,海军省官方主事(相当于办公室主任)山本权兵卫大佐和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中将之间有一次激烈的交锋。当时能动员的日本陆军总共大约有24万人,而清军呢则有98万陆军。但日本陆军并不害怕那98万大清陆军,因为一来分得太散,不一定能动员的起来。二来清军的军事素养和作战能力确实不敢恭维。所以川上主持制定的《征清大作战构想》在一开始根本就没有考虑海军的作用,一开口就是发扬200米内硬功夫,刺刀见红,打到清国的直隶平原,在那里和清军决战什么的。但川上在发表这个构想时,冷不防被山本权兵卫将了一军:“陆军有没有优秀的工兵”川上的回答是:“帝国陆军的工兵非常优秀。”“那好,现在开始就赶快在九州到釜山之间架一座桥起来,要不然陆军过不了海。”陆军这才注意到他们的作战计划理有根本的缺陷:没有考虑制海权。山本说了下去:“征清作战是渡海作战,没有海军的护送,陆军无法登陆。在海军夺得黄海的控制权以前,运兵运粮的所有船只都在威胁下,如果北洋水师一旦切断陆军的兵员,军火,粮草补给线,不管在朝鲜登陆了多少人,也不管这些人如何善战,就只有失败这个唯一的结果”。山本继续又说:“所以这次作战,海军最大和最终的任务就只是自主行动,夺得并且确保制海权。其余的陆军部队运输以及护航活动,都不能对海军的自主夺得制海权行动构成障碍”。川上和在场的大山岩都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海权第一的论调。但是川上对于这种地反对自己的意见并不以为杵,听了进去。山本只是一个海军大佐,而川上是陆军中将。那时可不是后来大将论箩装的时候,全部日本陆军就只有三位大将:陆相大山岩,参谋总长小松宫彰仁亲王和。山县有朋当时是枢密院议长,预备役,小松宫是皇族摆设,就是说川上是陆军第二人,山本的发问,应该说是有点犯上的。当然有一点很重要,川上操六也是萨摩藩出身。原来和山本权兵卫在鹿儿岛的健儿社是前后辈关系,要不然陆军第二人也不一定会听得进一个海军省主事的讽刺。这样在那个《征清大作战构想》中才出现了根据制海权的变化而采取不同行动的方案。这是后来被称为“日本海军之父”的山本权兵卫首次露峥嵘。开战时只是一介大佐官方主事,并没有参加具体的战争策划和战争指挥的山本权兵卫就这样以简洁的比喻给陆军们上了一堂海权课。随着战争的进一步进行,山本权兵卫又在大本营移向海外和干涉上表现出了过人的预见力,从而被人重视。
行政
日本政府在1892年第四届议会上削减了预算案,开始行政改革。当时山本权兵卫位居海军省官房主事,在他主导下成立了相对独立于海军省(本部)的海军军令部(参谋机构),使落后于陆军的海军有了和陆军平等的地位。在同时进行的人员调过程中,他把同乡、前辈以及在中立过功的人也列为调整对象,对有用的人材则毫无偏见地录用。象、斋藤实、冈田介、山下源太郎等日后成为重要角色的人物都是在那时由山本权兵卫提拔起来的。他的政治手法得到山县有朋和井上馨的赏识。在山本权兵卫还当局长的时候,周围的人就称他为“权兵卫大臣”。
山本权兵卫在由萨摩派阀掌握主导权的海军中比同是萨摩藩出身的黑田清隆、西乡从道等人年轻10多岁,属于第二代领袖。由于他有着被称为“权兵卫大臣”的实力背景,所以从1898年11月至1906年1月连续担任三届内阁的海军大臣,成为海军的中心人物。但当时他尚不具备成为首相的条件。
明治末期,日本政治进入由藩阀政治向政党政治转换的漫长阶段。在第三次桂太郎内阁成立之前,山本权兵卫被从第二次西园寺公望内阁接班人的候选者中淘汰,评论家鹈崎鹭认为“是山县有朋的反对使他没能主导政局”。相对于迄今一直是政治主流的“长州派陆军第一代”来说,山本权兵卫属于“萨摩派海军第二代”,这也是阻碍他成为首相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山本权兵卫担任首相之前,萨摩藩出身的首相只有黑田清隆和松方正义两人,而出身于海军的首相只有松方正义一个人。长州藩出身且有陆军背景的首相在人数上虽然只有山县有朋和桂太郎两个人,但在任职时间上却大大超过了出身于萨摩藩的首相。如果再算上,那么长州藩的优势就更加明显。
内阁
第一次组阁
第三次桂太郎内阁在高喊“维护宪政、打倒阀族”口号的护宪运动中宣布总辞职。促使桂太郎内阁倒台的一个原因是山本权兵卫气势汹汹地逼迫桂太郎尽快辞职,并为此拜访了西园寺公望做工作。山本权兵卫一下子引起各界注目,他与政友会的关系也被刻意渲染出来。
在桂太郎内阁辞职后的元老会议上,作为护宪运动攻击目标之一的山县有朋始终保持沉默。桂太郎推荐西园寺公望接任首相,但西园寺公望认为自己没有按照天皇“阻止通过桂太郎内阁不任案”的交待去办而固辞不受。作为立宪政友会总裁的西园寺公望推荐由本党的原敬或松田正久接任首相,但他们都是政党政治家,不可能得到元老们的同意。结果首相的桂冠就落到了山本权兵卫的头上。山本权兵卫同情政友会,并且由于他属于第二代政治家,身上污点,成为不了护宪运动直接攻击的目标,比较容易被人接受。他是萨摩藩军阀这一点虽然对于要打破阀政治的民众来说难以接受,但对于元老们来说却是可以同意他担任首相的重要理由。
在民众对藩阀政治家的严厉的目光下,山本权兵卫内阁诞生了。他上台后,一边安抚民众情绪一边应付政局,不得不和政党进行合作。在政党方面,对占有议会过半数席位的立宪政友会来说,只要没有天皇要其组阁的命令,就只能通过与山本权兵卫合作来实现其政策主张,除此别无他择。双方从各自所处立场出发,确定了第一次山本权兵卫内阁的大框架。
山本权兵卫与政友会经过协商达成一致,内阁成员除陆军、海军、外务大臣以外全部加入政友会,作为交换条件,政友会同意支持山本权兵卫内阁。高桥是清、奥田义人、山本达雄三人在入阁之前加入了政友会。山本权兵卫还通过起用大久保利通的次子牧野伸显等手段成功抑制了萨摩藩的竞争对手、护宪运动要打倒的对象—长州藩派阀。从这一点上看,山本权兵卫虽然有得到政党支持的背景,但他在执政过程中,并非将实现自己的政策为重点,而是优先考虑控制政权和稳定运营,说到底他还是属于“利用政党主义”的实用派。
致力于通过护宪运动打倒藩阀政治的政友会成员们难以接受和萨摩藩头子山本权兵卫进行合作。内阁成立后不久,尾崎行雄、冈崎邦辅等24名议员脱离政友会,成立政友俱乐部,政友会作为执政党在议会的席位跌到半数以下。山本权兵卫内阁成立一周之后,由于桂太郎辞职而中断的第三十届议会复会。由于时间有限,新内阁提出了与桂太郎内阁完全相同的预算案,最终以5票之差侥幸得以通过。山本权兵卫内阁的开局相当严峻。
山本权兵卫在议会中提出修改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和文官任用制度,并得以实现。所谓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是第二次山县有朋内阁制定的,规定只有现役陆海军的大、中将才有资格担任陆、海军大臣,这个规定也是把第二次西园寺公望内阁赶下台的护宪运动所攻击的目标之一。山本权兵卫为了扩大内阁对军部的约束力,将担任陆海军大臣的资格从现役将官扩大到预备役和后备役将官。山本权兵卫自海军起家,和斋藤实一起控制着海军大权,在海军和舆论支持背景下,对改革心怀不满的陆军也只得吞下这个改革方案。以这次改革为契机,陆军大臣木越辞职,在围绕后继任人选问题上山本权兵卫没有和山县有朋商量就决定由土佐藩出身的楠濑幸彦接任。正如大家所知,虽然修改了现役武官制,但实际上并没有预备役和后备役将官担任过陆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本人是否真有从现役军人以外选拔大臣的意愿值得怀疑。虽然这些改革是在政友会的压力下进行的,但山本权兵卫在舆论的支持下,使改革获得成功,为军人以外人员担任军部大臣扫清了障碍,这一点还是值得赞赏和强调的。日后广田弘毅内阁恢复了现役军人担任军部大臣制度,结果导致陆军利用这个制度控制了内阁。如果把两者进行比较,感触就会更深一些。
在改革文官任用制度方面,他放宽了第二次山县有朋内阁时制定的敕任官必须通过高等文官考试的规定,扩大了首相自由任用官员的范围。为了排除来自山县有朋派官僚控制的枢密院的压力,山本权兵卫把可由自己自由任用的官员范围扩大到陆、海军省以外各省的次官以及警视总监、法制局长、内务省警保局长等。改革给政友会带来相当大的好处。有人认为改革使官僚政党化,政党增加了对政府人事安排的干预权力。也有人认为,在民主政治中,被委托担当政权的政党、人物使用自己的助手落实政策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必须指出,对于山本权兵卫的改革不能一概而论是对是错。
山本权兵卫内阁对大藏省和农商省进行了整编,削减了一万多名官吏和雇员,仅大正2年度就削减了6600万日元的行政经费。山本还对山县有朋的大本营--枢密院进行改革,将枢密顾问官的定员从38人减至24名,弱化了枢密院的力量。
有人认为,山本权兵卫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得到过昭和天皇的高度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分析日本战争失败原因时天皇举出四个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没有具有常识的领导层,战略和政略不足,缺乏对部下的统帅力,酿成以下克上之风,导致最终失败”。与当时领导层相比,天皇认为有能力的人物有山县有朋、大山严、山本权兵卫。虽然还不清楚山本权兵卫哪段执政时期得到昭和天皇好评,但可以认为第一次组阁时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次山本权兵卫内阁正值日本经济不景气,全国的中小资本家认为政府既然能够进行行政、财政改革,那么一定有收入来源,因此展开要求废除营业税和通行税的运动。“西门子事件”成为推动这场运动发展,迫使政府不得不减税的象征性事件。“西门子事件”是德国西门子公司为取得日本政府舰船订单而向海军高级官员行贿的事件。正在召开的第三十一届议会提出对弹劾政府的案决议,群众也在日比谷公园举行弹劾内阁民众大会,最终发展到群众包围议会的事态。迄今在政争中一直处于劣势的长州派阀,特别是其中的山县有朋派,利用这个事件为转机开始向山本权兵卫展开了反扑。在这种形势下,执政党占多数的众议院通过了政府提出的削减三千万日元扩充海军经费的预算案,但山县派势力强大的贵族院则要求政府削减七千万日元的海军经费。两院在协议会上没能达成一致,预算案被否决,山本也失去了政友会的支持,不得不总辞职。
第二次内阁
加藤友三郎内阁由于首相去世而总辞职,在元老西园寺公和松方正义定夺下,1923年8月28日再次由山本权兵卫组阁。这是由于当时第一大政党政友会内部存在总裁高桥是清派与反总裁派的矛盾而无法担纲政权,宪政会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并且很多人对与西门子事件无关却被排除出政界一线的山本报抱有同情。
山本在组阁之初曾想组建一个举国一致内阁,他邀请政友会总裁高桥是清、宪政会总裁加藤高明以及贵族院研究会的干部们入阁,均遭拒绝,不得不逐个决定阁僚人选。革新俱乐部总裁犬养毅以实行普选制为条件答应入阁,但确定其他阁员并非易事。9月1日发生了关东大地震,山本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决定自己兼任尚未确定的外务、文部、司法三个大臣的职务。9月2日山本内阁宣布成立。这个内阁中有很多实力派人物,被称为“人材内阁”。由于没有多数执政党参与,内阁更加需要首相发挥领导力。
关东大地震非常强烈,死亡人数超过9万人,受灾群众达340万人。为应对灾情组阁越快越好。组阁后,内阁每天要召开数次会议,至12月止共颁布了包戒严令在内的130条以上的法令。政府还设立了以首相为总裁的帝都复兴审议会和以后藤内相为总裁的帝都复兴院。高桥、加藤两位党首也参加了帝都复兴审议会,呈现出举国一致的情景。但对于后藤内相提出的30亿日元复兴费用预算,审议会认为应优先考虑复旧项目,只认可了不足6亿日元预算。地震发生后,广泛流传着朝鲜人要借机暴动的传闻,结果以数千名朝鲜人被杀害为开端,相继发生了杀害工人运动领导人的“龟户事件”和杀害无政府主义者大杉荣和伊藤野枝的事件。应该注意到的是,不论哪一件事件都与政府有关。
犬养毅不断要求尽快实现普选制,政友会对此表示反对。由于山本在震后复兴问题上需要政友会的合作,因此表现出回避的态度。但是政友会认为帝都复兴计划会对地方产生不良影响而表现出厌烦情绪,山本对以犬养毅等阁僚的领导力急剧下降。
以帝都复兴相关问题为中心的第四十七届议会在留下一些少得可怜的成果后结束了。两天之后,即1923年12月25日,第四十八届通常议会召开。在议会开幕的27日,发生了无政府主义者在虎门狙击前往议会途经此处的摄政官事件(虎门事件),山本内阁为此提出辞呈。天皇暂时收下了内阁辞呈,两天后下达了不允辞职的“优渥上谕”,但在犬养毅强烈主张下内阁还是总辞职了。对于犬养毅来说这是一个事关国家体制的重大问题,同时他对山本内阁实现普选也不再抱希望。
概括地看两届山本内阁,可以说它的诞生是靠自身实力创造的运气,后来又因偶然的不走运而倒台,真让人感到宿命的安排。关于第二次山本内阁,在内阁成立之初就有人指出山本已经呈现出极限。虽说虎门事件成为导致第二次内阁辞职的直接原因,但年过七旬的山本不能正确掌握和对应民主社会潮流,没能即时充分对应地震灾情,以及没能善使谋略控制住政党才是其内阁倒台的真正原因。
简历
1852年10月15日 出生于萨摩(现鹿儿岛县)
1863年 参加萨英战争
1868年 参加鸟羽伏见战役
1869年 以萨摩进贡生身份进行海军操演所学习
1874年 任海军准尉
1895年 任海军军务局长
1898年任第二次山县内阁海军大臣,在第四次伊藤内阁、第一次桂内阁时留任
1904年 任海军大将
1913年 任首相(第一次内阁)
1914年 因西门子事件内阁内总辞职
1923年 任首相(第二次内阁)12月,因虎门事件总辞职
1928年 受大勋位菊花勋章
1933年12月8日 去世,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