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的中东:一个不为人知的战场和赛克斯—皮科协定

  今年6月以来,自称“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武装从叙利亚攻入伊拉克,赢得了相当多逊尼派徒的支持,屡屡击败政府军,占领了伊拉克西部和北部的大片地区,其头目自封为“哈里发”。这个组织不承认中东地区现有的国际边界,多次故意炸毁伊拉克和叙利亚、约旦交界处的边境检查站,特别宣布反对近百年前“赛克斯-皮科协定”对中东地区的领土安排。

  那么,这个协定是怎么回事,为何直到今天仍然成为宗教激进派攻击的靶子呢这一切还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起。

  一战前奥斯曼统治下的中东

  1914年,早就被称作“欧洲病夫”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丢失了几乎所有欧洲和非洲的属地,但在亚洲,除了土耳其本土安纳托利亚高原为,仍控制着从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到伊拉克的新月形地带(就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肥沃新月地带),加上包括圣城麦地那、麦加、今天的也门首都萨那在内的阿拉伯半岛西侧狭长地区。

  奥斯曼帝国为了增强凝聚力,与欧洲列强抗衡,开始改革以教派自治为基础的米勒特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并利用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增强凝聚力,但收效不大。

  一战中东战场的五条战线

  1914年10月,奥斯曼帝国参加德国-奥匈帝国一方,对英、法、俄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随之蔓延到中东。一战的中东战场从1914年10月29日开火,到1918年10月30日停战,整整打了4年。战场主要包括五条战线。

  1、 黎凡特战线:从埃及出发的英军向北攻占今天的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

  2、 美索不达米亚战线:从印度等殖民地调来的英军向西北进攻,逐步攻下今天的伊拉克。

  3、 高加索战线:俄军和奥斯曼军队在今天的土耳其东北部、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伊朗西部反复拉锯,波斯的中立被侵犯。由于奥斯曼帝国征服怀疑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会作为俄军的内应,因此将其强行从接近俄国边境的地区向西迁移,造成重大伤亡,后来被西方抨击为“种族灭绝”的罪行,直到今天也影响着土耳其与亚美尼亚,甚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关系。亚美尼亚政府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一战期间系统性地屠杀了150万名亚美尼亚人。而土耳其政府则称,一战中确实有大量亚美尼亚人死亡,但原因是亚美尼亚人试图趁俄军攻入土耳其之机闹独立,与土耳其人发生了激烈冲突,造成30万到50万名亚美尼亚人和类似数量的土耳其人死亡。2010年3月4日,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以23票对2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承认一战末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对亚美尼亚人的杀戮是“种族屠杀”的决议。对此,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迅速发表措辞强硬的讲话,并召回驻美大使。

  4、 土耳其海峡战线:1915年英法军队凭借海军优势,在达达尼尔海峡登陆,企图夺取奥斯曼帝国都城伊斯坦布尔,最终被凯末尔指挥的土耳其军队击退。英国海军大臣引咎辞职。此战失利,导致英法未能打通向俄国输送援助的便捷通道,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引发沙俄帝国倾覆的重要原因。在这次战役中,凯末尔的个人威望和土耳其的民族凝聚力都有所上升,英军中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表现的相当英勇,澳大利亚人和新西兰人对自己地域的认同感也得以发展,号称“一次战役打出了三个民族国家”。

  5、阿拉伯半岛战线。英国派出“阿拉伯的”等熟悉阿拉伯语言和民情的人策动贝都因部落发动反对土耳其的造反,颠覆了土耳其人在阿拉伯半岛的统治。

  最终,奥斯曼帝国被击败,土耳其人居住区以外的几乎所有领土被协约国占领。

  在一战的中东战场上,奥斯曼帝国总计动员280万人,英国及殖民地、自治领总计投入约255万人,法国及其殖民地投入约100万人,俄国及其支持的亚美尼亚民族运动投入约10万人,意大利投入约7万人。这样,在中东先后有600多万各国军队厮杀。最终约有150万奥斯曼军人死亡、负伤、被俘或失踪,其中24万多人在战场上被打死。协约国一方的阵亡、负伤、被俘或失踪的综合也达到100万-150万人。加上平民的损失,一战在中东总计带来约500万人伤亡。

  赛克斯-皮科协定

  1916年5月16日,一战的中东战场仍胜负未分之时,英国、法国、俄罗斯之间签订了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秘密协定。这份协议的草案是由英国的中东专家马克ois Georges-Picot)制定的,因此被称作(Sykes-Picot Agreement)。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布什尔维克政府不仅宣布退出该协定,放弃由协定规定在战后划归俄国的土耳其海峡等地区,还把协议全文加以公布。这一协议很快被英国的《曼彻斯特卫报》(后改称《卫报》)公开发表,引起中东各民族和教派的普遍不满

  这一领土和势力范围的划分完全无视中东地区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和历史传统,把阿拉伯人、库尔德人和土耳其人都划分到不同的国家,而把逊尼派为主的地区和什叶派为主的地区强捏在一起,又没有满足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对巴勒斯坦地区的要求,因此引起各方不满。后来,因为英法之间的矛盾、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胜利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等因素,这一领土和势力范围划分的方案没有完全实现。但是,黎巴嫩、叙利亚和伊拉克的雏形,就是赛克斯-皮科协定画出的。黎巴嫩和叙利亚遭受法国委任统治,伊拉克遭受英国委任统治。直到今天,我的叙利亚朋友还说,黎巴嫩和叙利亚本来就是一个国家,是被法国硬生生的掰开的。协定中规定的英国对波斯湾南岸各个酋长国的支配地位,后来被美国继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主义强行划定的边界,在中东地区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持久的认同。以色列和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之间几次争夺巴勒斯坦地区控制权的中东战争,埃及、叙利亚等国发起的阿拉伯统一运动,叙利亚对黎巴嫩内战的长期干涉、土耳其和叙利亚之间的领土纠纷、乃至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举动,都可以看做二战后中东地区新兴民族国家对西方列强以赛克斯-皮科协定为基础建立的秩序的否定和挑战。21世纪初,中东地区根基未稳的现代民族国家受到新自由主义和美国军事干涉的双重打击,曾被在一定程度上效仿苏联模式建政的世俗势力压制的教派主义迅速兴起。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教派势力仍然在挑战赛克斯-皮科秩序的遗产。

  可见,一战期间的赛克斯-皮科协定和二战后的印巴分治一样,是老殖民主义留下的最血腥、流毒最深的遗产之一。

上一篇:二战中的声色犬马:堕落贵族躲在酒店寻欢作乐
下一篇:阿拉伯眼中最伟大外籍英雄:劳伦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