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简介:
柏林墙(德语:Berliner Mauer;英语:Berlin Wall),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德语: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含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柏林墙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
柏林墙建筑目的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期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以将西柏林与民主德国领土分割开来。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柏林墙开始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2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民主德国政府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或“强化边境”,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居民逃往西柏林。
柏林墙修建背景
德国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纳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占领。原纳粹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两个德国的分裂对峙持续了41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为东西方两大阵营交锋的最前沿,各为其主,各不相让。这期间,柏林墙的出现,便具有了标志性意义,成为冷战的符号和象征。
1949年,苏联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首都设在东柏林(柏林的苏联占领区),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首都设在波恩一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为止。
美、英、法、苏签署的四国占领协定保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联邦德国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西柏林是联邦德国的领土。由于西柏林的领土完全在民主德国境内,苏联为迫使联邦德国放弃西柏林,开始强行对西柏林实施封锁,前后共造成3次“柏林危机”。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6月24日,又称“柏林封锁”,其导火线为苏联阻断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6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结束。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最后以正式开始修建柏林墙结束。美苏关系以苏联宣布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人员流失
1952年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关闭了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边境,只有东西柏林边界仍然开放。大批民主德国公民经西柏林前往联邦德国及其他西方国家,造成大量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严重外流。人力资源的流失带给民主德国的直接损失约为70亿至90亿美元,年轻劳动力的流失造成民主德国225亿马克的教育投资损失,教授和其他知识分子的流失为民主德国的经济建设增加了困难。
柏林墙修筑前,约有250万民主德国居民逃离民主德国,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西柏林前往联邦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柏林墙的建立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导致的,它是二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
非法越境
1960年起,民主德国边防军将其视为非法越境并向越境者开枪射击。1961年8月24日,发生第一次枪击逃亡者事件。1982年《开枪射击令》下达后,枪击穿越柏林墙者被合法化。截至1989年,共有61人因穿越柏林墙被民主德国边防哨兵枪杀。
1970年,虽然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之间关系有所改善,民主德国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外逃。1971年9月,美、苏、英、法四国签署《四国柏林协议》,允许放弃任何单方面改变柏林现状的尝试,给西柏林人一个自由出入城市和在东柏林探亲的国际法保证。1971年12月20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3] 签署《通行协议》,人员往来限制略有放宽。1972年5月,美、苏、英、法四国又签署《中转协议》,以缓解西柏林局势和方便东西柏林的居民通行。1980年,柏林墙的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
1989年,随着东欧剧变的发生,民主德国出现大批公民外逃的现象,政局发生动荡。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当晚柏林墙在民主德国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分裂41年的两德统一。
修建过程
民主德国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柏林墙。目的是制止民主德国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联邦德国。柏林墙修建后,在1961至1989年间这类逃亡被大幅限制下来,约有5000人在此期间尝试翻越柏林墙。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政府开始沿着西柏林的边界修建柏林墙。先是完全封锁西柏林的边界,民主德国军队和工人开始破坏道路使车辆无常通行,并安装带刺的铁丝网和围墙。柏林西侧外围共修筑156公里,其中柏林市区43公里。铁丝网在修建时相对法定民主德国领土稍向内侧,以确保没有侵占西柏林的领土。8月17日后,开始放置混凝土构件,边界被修建成真正的墙。在修建期间,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和工人阶级战斗队得到授权,可以射击任何试图穿越的人。之后又安装了围栏、雷区和其他障碍,从而清理出一个巨大的无人区来分辨逃亡者。到1961年11月20日,柏林墙基本建成。
建筑结构
建筑样式
柏林墙在1961年开始修筑后经过多次翻修,最终于1975年成为留存下来的样子,共经历过4种形式:
铁丝网 (1961年)
加强的铁丝网 (1962–1965年)
混凝土 (1965–1975年)
75型边境围墙(Grenzmauer 75)(1975–1989年)
第4代围墙的官方名称是“UL 12.11 型支撑墙构件”(Stützwandelement UL 12.11),修建于1975至1980年间,共计使用约45000块构件,每个构件高3.6米,宽1.2米。在上方放置了一条光滑的管道以使其难以攀爬。总的修建成本为1615.5万民主德国马克(折合363.80万美元)。其建筑标准要求可以抵挡冲过栅栏的车辆撞击,在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墙体的结构较弱以便在发生战争时民主德国和苏联装甲车可以轻松地冲破。除了没有安放地雷和触发式自动机枪外,柏林墙的总体结构与民主德国国内边境相似。
过境通道
柏林墙有7个过境通道,其中有1个专门为盟军、外交官和外国记者所用。
各层防线
柏林墙有超过155公里长,约3~4米高,主要可分为:
第零层防线:302座瞭望台
第一层防线:约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墙,有的地方附铁丝围拦和警报器[2]
第二层防线:钢制拒马
第三层防线:2米高的铁丝围拦
第四层防线:音响警报缆
第五层防线:通电的铁丝网
第六层防线:共22个碉堡
第七层防线:用来引导(滑)警犬的缆线(共600只警犬)
第八层防线:6~15米宽的无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脚印,埋有地雷
第九层防线:3~5米深的反车辆壕沟
第十层防线:5米高的路灯
第十一层防线:武装警卫(共14000人)
第十二层防线:2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附警报器
第十三层防线:空地
第十四层防线:第二道水泥墙,高3.5~4.2米、厚15厘米,可以抵挡装甲车辆的撞击
第十五层防线:有些地方需要游过施普雷河
水上边界
西柏林城市外围有若干可航行水道,西柏林市政厅在边界处放置了一串白色浮标并注有“地区边界”字样。西柏林的游船必须小心保持在西柏林一侧,在东侧则有民主德国边防军的巡逻艇巡逻。
东柏林河岸上通常修建有工事,在哈弗尔河等部分河道和湖岸两边会修建围墙。民主德国居民不能到达这些水域的东侧。在施普雷河的某些地段,水下安置了栅栏以阻挡潜水越境者。
市区内的水上界限并未标注明确,柏林墙在这些地方被河道隔断,水面情况被边防军监视。有时一些西柏林的船只和游泳者误入边界时民主德国边防军会开枪射击,并造成过一些伤亡。
柏林墙的倒塌是怎么回事
1989年,受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宣布开放边境和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思想的影响,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1989年5月起,大批公民通过匈牙利外逃至联邦德国。
1989年10月18日,民主德国领导人、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埃里希·昂纳克宣布辞职。莱比锡等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政府放宽出国旅行和对新闻媒体的限制等。新当选的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埃贡·克伦茨表示,民主德国要在世界开放的形势下革新社会主义,进行彻底改革。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部长会议决定,在人民议院的有关新的旅游法规生效之前,私人旅游和关于公民移居国外的规定立即生效。这项规定的内容如下:
私人出国旅游不附加任何条件,公民可随时提出申请,并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通过;
民主德国警察局立即办理长期出国护照,警察局和主管国内事务部门可办理迁居国外的申请;
移居国外的民主德国公民可经由民主德国同联邦德国和西柏林的所有过境站离境。
在当时召开的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由于时任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对上级命令的误解,错误地将政府放宽私人出境限制宣布成柏林墙立即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通过柏林墙进入西柏林,柏林墙开始被人为地拆毁。到1989年12月底,东西柏林之间被柏林墙阻断的主要街道已重新畅通。
据民主德国官方的统计材料显示,柏林墙开放的最初10天里,大批民主德国公民涌向联邦德国。头三天就有300万民主德国公民进入联邦德国和西柏林“短暂访问”,到11月19日民主德国警察局已签发1000多万份私人旅游证,这个数字相当于民主德国全部人口的2/3,其中批准20000份长期居国外的申请。
民主德国政府开放边界的决定,在欧洲乃至世界引起强烈反应。
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和英国首相玛格丽特·表示愿意把两国在联邦德国的军事基地当作临时住所,接纳民主德国难民。乔治·布什说:“这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事件。这是民主德国,当然也是自由的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他命令美国驻军和美国驻联邦德国大使向联邦德国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
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英国完全支持“民主德国人民关于实行自由选举和多党制的要求”,称1989年11月9日是“自由的一个伟大日子”,开放边界是“拆除柏林墙的前奏”。但她同时强调还需要保持“非常清醒的头脑,做到非常沉着和非常实际”,因为“局势发展非常快,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地走”。
法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说:“我们应当为德国人民感到高兴和向理解了这样做的必要性的当局表示祝贺。”时任法国总理米歇尔·罗卡尔认为,开放两个德国之间的边界是“非常巨大的事件”,并将“带来和平:如果柏林墙倒了,那就再就也不会交战了”。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秘书长曼弗雷德·韦尔纳在一项声明中说:“40年来对结束欧洲的分裂和结束德国的分裂所抱的希望,从来没有像今天在开放柏林墙的消息宣布之后这样美好。”
时任苏联总统、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1989年11月10日致电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支持民主德国领导人作出的决定”。
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科尔临时中断在波兰的国事访问,返回波恩召集内阁紧急会议,制定政策。联邦德国各界纷纷称赞民主德国的这一决定。科尔表示“对我们德国人来说,现在是极其愉快的时刻”,“应该感谢世界上一切支持我们、与我们团结在一起的朋友们。这首先是美国、英国、法国政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就不能经历这个历史性的日子。我们也感谢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应该提到的是,苏联领导人在1989年6月正式访问联邦德国期间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曾重申,尊重各国人民的自决权尤应是建设和平与合作的欧洲的因素。”1989年11月10日,时任联邦德国总统里夏德·冯·魏茨泽克表示“这对我们德国人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一时刻的到来意味着战后历史将揭开历史性的一页。”1989年11月13日,里夏德·冯·魏茨泽克亲自访问了柏林墙波茨坦广场的检查站。
1990年5月18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1990年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和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行政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德国重新统一。
柏林墙的社会影响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和柏林完成统一。东西柏林的道路、铁道及桥梁在围墙倒塌后迅速接连在一起。
两德统一后,虽然柏林围墙不再存在,但仍有其他无数障碍存在,联邦德国的资本主义席卷民主德国企业,导致数百万的民主德国人失业。民主德国人认为联邦德国人贪得无厌,联邦德国人觉得民主德国人,此一现象并反映在德东与德西地区之间的社会及经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