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波战争: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的唯一失败

刚刚从一战的残酷战事中摆脱出来不久的欧洲,很快就又在1920年上演了另外一场厮杀,这就是发生在重生的波兰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之间的苏波战争。这场战争充满了戏剧性,而这幕历史大戏的高潮,就在当年8月初的华沙城外到来。
苏波间的战争

很久以前,波兰和俄国这对邻国便是矛盾不断、战火纷飞。在17世纪初叶,国力更强一些的波兰不时侵掠俄国,而之后的局面随着俄国的日益强大而逆转,经过三次被瓜分的惨痛经历,波兰到一战前夕已沦为沙皇俄国的附属地区。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和约》给波兰等多个曾经的主权国家带来重生的机会,在强有力的铁腕领导人毕苏斯基元帅的运筹下,一个新生的波兰重新出现在欧洲东部的政治版图上

重生是好事,但问题在于,毕苏斯基并不仅仅满足于此。曾经的东面强邻沙俄在经历了十月革命之后成为苏俄,而且此时正深陷国内战争的深渊,这让毕苏斯基看到了乘机东进,建立一个包括波兰、波罗的海3国和乌克兰在内的大波兰的良机。他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身兼波兰国家领导人和波军总司令的毕苏斯基来历不凡,此人在一战期间曾率领一支波兰兵团站在德国和奥匈帝国一边与沙皇俄国打过仗,因此他对打仗完全不陌生。果然到了1920年4月,毕苏斯基亲率波军,对苏俄不宣而战。

这时,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正面临着两大凶恶敌人和的重大威胁,在无暇顾及西面敌人的情况下,波军顺风顺水,一路获得惊人的成功,相继将立陶宛首府维尔纽斯、乌克兰首府基辅、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等战略要地“收归国有”。一时间,波军高歌猛进,大有在几个月内便胜利完成苏波战争、建立一个地域辽阔的“大波兰”之势!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波军的快速推进,也令自己的后勤运输线和兵员物资补充体系达到了极限,这使得其进攻的刀锋开始变钝。另一方面,苏俄红军的处境则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随着邓尼金部和高尔察克部白军武装被击溃,现在红军能够腾出手来全力回敬侵入苏俄大地的波兰人了。时至5月下旬,完成各项调动准备的红军便开始展开战略大反攻。


红军大反击

红军以“铁腕”革命家托洛茨基任苏维埃军事委员会主席,加米涅夫为前敌总指挥,反击兵力编组成两大铁拳,分别是由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西方方面军(下辖第3、第4、第15、第16集团军、第3骑兵军)和由指挥的西南方面军(下辖第12、第14集团军、第1骑兵集团军)。

从一开始,苏军就明确了这次作战的目的不光是驱逐波军,而是要攻取波兰首都华沙。为此,两大方面军将平行推进,在华沙城下合拢铁钳,其中图哈切夫斯基所部在普里皮亚季沼泽区以北进军,叶戈罗夫所部在普里皮亚季以南进军。

和苏波战争开始时的一边倒一样,从5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战事同样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只不过现在胜负双方互换。反击的红军连战皆捷,如入无人之境,两大方面军分别痛击当面之敌,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令波兰军队此前掠取的成果基本归零。

在发生于乌克兰的战事中,红军西南方面军的一支骑兵部队树立了赫赫声威,那就是第1骑兵集团军。在37岁的统领下,这支机动部队在30天内从克里米亚向乌克兰长途跃进1200公里,以其16000名骑兵、48门大炮、5列装甲列车和8辆装甲汽车的实力威震敌胆,被波军称作是“红军中最负盛名的部队”。在步兵部队有效配合下,第1骑兵集团军于6月5日包抄至波军侧后,到7月中旬已将波军完全逐出了乌克兰。
戟指华沙

不过,尽管红军骑兵在南线令人生畏,但真正决定性的力量还是在北线。在国内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年轻将星图哈切夫斯基的率领下,西方方面军的各兵团480公里来到波兰腹地,看起来已不可阻挡。

就实力而言,西方方面军共有15万人,比当面波军多出5万人,而其595门大炮也占有3:1的数量优势。作为前锋部队的第3骑兵军编有第10和第15骑兵师,其指挥官亚美尼亚人盖伊因其骁勇而被波兰人称为“盖伊汗”。在图哈切夫斯基所部的强力打击下,波军不断退向首都。红军于7月14日攻陷维尔纳,20日攻陷格罗季诺,波军在后面这场战斗中投入了30辆坦克,结果只有2辆能够逃出。到了7月末,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华沙看起来已是岌岌可危,新生的苏联红军看起来即将在它的第一个境外大战役中取得全面胜利。

北线红军的疾进已直接威胁到了波兰首都,这自然引起了波军内部的惊慌。不过,稳定的情绪很快占了上风。首先,此前由奥匈帝国训练出来的波军总参谋长罗兹瓦多夫斯基分析了局势,在他看来,苏军虽然有两路铁钳,但由于被普里皮亚季沼泽所阻,这两路人马实际上很难会合及呼应。而逐渐退缩的两路波军已经越靠越近,从而据有内线作战的优势,可以方便地彼此调动和策应。另外,交通补给线也是此消彼长,对进攻方不利。

在此之前,毕苏斯基一直宣称苏军不可能在波兰深入太远,但当红军于8月1日攻下了距华沙209公里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后,他开始正视这一威胁。而就在那时,一个由英法派出的军事顾问团已经抵达华沙,这个顾问团替波兰人出谋划策,其领导人物就是一战结束时的协约国军队总参谋长、以精明强干著称的法国人魏刚将军。
作战计划针锋相对

魏刚到达华沙时,波军高层已经在酝酿反击,只苦于可用兵力不足。这位协约国的一战英雄立即向毕苏斯基指出,北线的重要性远大于南线,为了完成在北线的反击,应该令南线的一些部队脱离与布琼尼的接触,来加入华沙城外的战斗。

反击部队的前锋是由斯米格利利兹将军(此人正是后来二战爆发时波军的总司令)指挥的20000人,其主力就是从南线调出来的第1和第3师,以及2个骑兵旅。反击的后续兵力还包括第3和第4集团军的48000人。华沙城自身的守备由第1和第2集团军的46000人承担,还配有一些预备队。波军还在城北郊外的伍科拉河一线筑有外围防线,交由西科斯基将军的第5集团军的26000人负责,而此人被认为是“波军中最坚定和最能干的指挥官”。

似乎是有针对性的,就在毕苏斯基发布反击命令2天之后,北线苏军的总指挥图哈切夫斯基也发布了对华沙的总攻令。他要求第3、4、15集团军先转向北面,然后越过下维斯杜拉河对华沙城北的敌军实施包抄,这路进攻将以“盖伊汗”的骑兵军为先导。另一方面,第16集团军由东向西朝华沙平推前进,构成攻打这座都城的另一翼。这个两路夹击的计划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苏军的南面侧翼缺乏保护。不过图哈切斯基相当面之敌已被打垮,已无力来偷袭自己的软肋。
战斗在华沙城北

反击前夕,苏军的一支侦察队打死了一名传达命令的波兰军官,在他身上搜获了波军反击的整套计划。不过这个重大收获并未令图哈切夫斯基如获至宝,相反引起了他的怀疑。关键在于计划指出要求“第1师和第3师”向华沙反击,可是这两个师根本是在南翼同布琼尼作战,怎么可能出现在计划所列的反击方向上呢?有鉴于此,图哈切夫斯基断定缴获的这份“重要材料”乃是圈套,而就算反击确有其事,“我们的部队士气高涨,能够粉碎任何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图哈切夫斯基下令部队抓紧向华沙进军。8月12日,在华沙北面,“盖伊汗”的第3骑兵军打起头阵。不过和他们在7月里风驰电掣的狂奔之势相比,现在这支骑兵队伍已显疲态,据一名法国观察员称,“这支骑兵部队现在已是毫无进取心,推进得仅仅比红军步兵稍微快一点,看起来如果被切断和包围,将没有什么能够拯救他们。”

不过,红军骑兵得到了第16集团军的5个师的有力支援,开始对华沙城北一线展开攻击。那里的守将西科斯基接到的命令是,“在反击取得成效之前,北面的防线必须守住。”他们当然也决心做到这一点。

战斗从13日清晨开始趋于白热化,苏军步兵冲破了头两道战壕,夺取了距华沙仅24公里的小镇拉兹明,并且击破了波军第11师。但是在西科斯基的严令下,其余波兰部队在14日发起了反击,并在一场残酷的肉搏战后重新夺回了拉兹明,继而稳定了华沙城外的攻防态势。

到了15日,西科斯基更派出他的第8骑兵旅袭击了华沙东北面32公里处的奇恰瑙,那里正是苏军第4集团军司令部的所在地。苏军显然对波兰骑兵的这次意外到来毫无准备,他们夺路而逃,而把整套作战计划和通信表都留在了房子里。

受此成功鼓舞,西科斯基在第二天进一步投入数辆坦克和8辆装甲汽车来支持步兵部队做进一步的进攻。他的这次举动有些冒险,因为其暴露的左翼变得无人掩护。本来,苏第3骑兵军大可趁机攻其左翼,但由于“盖伊汗”和第4集团军有很深的矛盾,他对于缓解“宿敌”的处境毫无兴趣。就这样,战至8月16日,华沙城外的战斗进入僵持,而这座城市所受的直接威胁也已经大为降低。
华沙城下的胜利

在西科斯基于华沙城外苦战的同时,威普雷斯河方向上的大反击也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从南线抽调部队的行动一度有些危险,因为布琼尼的第1骑兵集团军加快了进军速度。不过这一威胁不久后被波兰空中力量所解除,从8月16日起,波军的19架飞机每天出动200架次,成功地阻遏了苏军骑兵部队的行动。
也是在这一天,毕苏斯基所谋划的反击大棋盘,开始落下第一颗棋子。令波兰人感到意外的是,当利兹将军的反击部队开始攻向苏第16集团军的侧翼时,其行动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这一侧等于是完全打开而无掩护的。

毕苏斯基亲自上阵督战,他要求部队不断北进,而反击部队在北进过程中简直是长驱直入,就像是在追逐一支并不存在的敌军,在反击的最初36小时内,波军就前进了72公里。到了18日,毕苏斯基终于确信此次反击定将成功,于是他回到了华沙城内,而利兹的部队已经在这3天时间里前进了115公里。

华沙城内的紧张气氛开始缓解,而在距离华沙足有480公里的明斯克,那里的气氛开始变得紧张了。苏军西方方面军的司令部就设在那里,连日来,图哈切夫斯基不断收到侧翼被波军突击、切割的报告,而他的各支部队对此完全没有预备措施。他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如果不及时收缩后退,苏军就有可能被整个切断包围。

在得悉恐慌情绪已经在前线部队里传播开来后,18日夜,图哈切夫斯基在明斯克司令部里极不情愿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而随着这道命令的下达,本已是强弩之末的苏军各部竞相败逃,完全顾不上“撤退”命令中所规定的退却秩序了。

第3和第15集团军争相逃离,一日败逃25公里,总算是在包围圈合拢之前逃了出去,留下第4集团军在包围圈里被波军整个吃掉。位置更南的第16集团军败退得更加艰难,该部抛弃了原本打算攻打华沙的所有重炮,接着在波军第4集团军和第1师的不断打击下损失惨重,但最终也逃出了包围圈。

和第4集团军一样掉入“口袋”的还有第3骑兵军。这支部队趁着夜色掩护东逃,在先后突破了波军骑兵和步兵的封锁后于8月26日逃入了东普鲁士,然后在那里被拘押。据目击者称,这支部队的邋遢情形真的令其成了“盖伊汗的游牧部落”。

至此,华沙城下的反击宣告胜利结束。胜利一方的波兰军队付出4500人死、22000人伤、10000人失踪的代价,而在波兰首都前的图哈切夫斯基所部有多达25000人战死、伤者人数不明、66000人失踪,另有35000名逃入东普鲁士的士兵被拘押在当地。

在有的西方史学家眼中,华沙战役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十几场战役之一。就当时的局势而言,波军的胜利确保了自己的国家免受又一次瓜分的危险。1920年10月,苏波两军正式停火,之后在1921年3月签署《里加和约》,从而以国际条文的形式保障了波兰东部边境的安全,直到1939年。

上一篇:高富帅将军与他的屌丝领袖:图哈切夫斯基之死
下一篇:大陆封锁制度让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最终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