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中国在世界军事领域的落后,是海权时代和黑火药革命双重落伍的结果,这直接导致了两次鸦片战争清军的惨败。
于是,清王朝一批有见识的中兴之臣,意识到必须“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了以创建近代军备工业为先导的改革开放,史称“”。
“洋务运动”能让中国的军事力量脱胎换骨,赶上世界潮流吗
水上陆军 中体西用
客观地说,清王朝的反应还是很快的,决心也很大。不仅在短期内引进了大量西式枪炮,并予以仿制,还尝试着建造现代化的造船厂和其他军工厂,并不惜重金,从德国购买了两艘当时东亚最先进、最重型的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一度使海军硬件上的总实力位居世界第七,东亚第一。
清廷还派出海军留学生到英国学习,似乎一时很有些“中兴”的气象了。
但是,清廷的高官们只看到了新式武器,却没有看到新式武器背后的现代战略思维,只看到了海防,却没有领悟现代海权的核心价值,是进攻和征服。买来的舰队被赋予的使命,是在海岸上挡住可能再度来犯的外国军舰,根本没有全国一体的“联合舰队”概念。所以,那些舰队放在黄、渤海的叫,放在南海的叫南洋水师,放在福建马尾的,干脆叫福建水师,而不是统一称为中国海军或大清海军。
这是典型的陆军守关思维。清朝所谓水师,其实只是水上陆军。
严格地说,五六百年来,中国没有人真正懂海军,“马背上的王朝”大清尤甚。从世界范围看,海军从诞生之日起,其使命就是两个:一是平时为本国的贸易商船保驾护航,以维护其海外商业利益,如1839年在虎门烧了英国商人的鸦片,第二年英国海军舰队就远涉重洋开过来“讨说法”,以武力取胜后,逼迫清政府割地赔款;二是战时对抗敌国海军,设法封锁敌国海岸,将敌军主力堵在本土,如不能围歼其军舰于港口内,就在公海上决战力图消灭之——总之,决不能让对方有能力、有机会威胁本国。
无敌舰队 难敌“海盗”
1586年,正在崛起的英国与海上霸主西班牙发生冲突,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英国海军将领德雷克本是海盗出身,深知海军的特性。他抢先率领一支由25艘船组成的舰队,侵扰西班牙殖民控制下的中美洲,劫掠海地岛及加勒比海西岸一些港口城市,然后横渡大西洋返回欧洲,沿西班牙海岸一路扫荡。德雷克的舰队杀到西班牙西南部海港加的斯前夕,已击沉和俘获了36艘敌方补给船,包括一些千吨级大船。这一主动进攻破袭行动,一举打乱了西班牙海军统帅克鲁兹的备战部署。
接着,德雷克舰队又对加的斯这个西班牙最重要的港口发动了一次最为大胆的进攻:他率4艘军舰闯入港内,击毁和烧毁了33艘西班牙船,德雷克本人戏称:“我想烧一烧西班牙国王的大胡子。”
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关系非常亲密,还曾一度合并为一个国家。1587年5月15日,返回英国途中的德雷克舰队,顺道袭击了葡萄牙首都及最大港口里斯本,迫使数以千计停泊港内的船只相撞、触礁或搁浅,造成严重损失。德雷克舰队还攻占了里斯本以南的圣维森特角上的要塞,重创在这一带停靠的西班牙渔船和货船,毁坏了许多造船材料。
回到母港英国普里茅斯港之前,德雷克海盗本性不改,还打劫了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私人所有的东印度公司运宝船“圣菲利普”号,船上装有价值十一万英镑的金银和许多商业秘密档案。他的舰队这次战果累累的“越洋扫荡”,迫使西班牙把攻击英国的军事行动足足推迟了一年。
一年之后,眼看西班牙方面完成战备动员,德雷克又请求英国女王先发制人,出动海军把西班牙舰队堵截在其港口里。但女王很犹豫,认为己方海军舰船无论数量、吨位还是舰船火炮的口径,都不如西班牙,不想主动挑起战争。但德雷克非常清楚英国舰队的优势:船小速度快,火炮发射频率也快,可以机动灵活地战胜号称“无敌舰队”,但粗大、笨重的西班牙海军。
1588年5月20日,由10个支队、130条船舰组成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从里斯本起航,向英国海域进发,英女王才不得不批准德雷克率舰队出海。德雷克在远离本土的公海上一举消灭“无敌舰队”,英国本土躲过一次战争浩劫,而西班牙的海上霸权也走到了它的尽头。
中兴名臣 知而不觉
直到300多年以后的二战,英国海军还保持着这一作战传统:它们像凶悍的看守一样,牢牢地把德国海军围困在德国的港口里,使其无法为横扫欧洲大陆的德国陆军提供有力支援。对横越大西洋源源不断运入战略物资的英国及后来参战的美、加等盟国商船,德国除了使出潜艇战的“”加以袭扰,别无他法。
1940年11月,英国出动航空母舰,以数量极少的舰载飞机,对驻泊亚平宁半岛南端塔兰托港的意大利舰队实施夜袭,使后者损失惨重,瞬间失去了对地中海的制海权。
而在亚洲,对欧洲海军传统活学活用的,不是很早就派人留学英国学习海军、从德国购买先进战舰的中国,而是后来居上的日本海军。引发的日本联合舰队偷袭事件,与英国海空军突袭塔兰托港,采取了几乎同样的战术。而早在此前半个世纪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也两次尝到主动出击的甜头,分别击败当时看上去更为强大的大清海军和俄国海军。
英国海军摧毁西班牙“无敌舰队”的1588年,是中国大明王朝的神宗万历十六年。那一年年初,擅长海岸清剿作战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北方军港登州的老家中郁郁而终。
就海军发展及制海权之争的战略思维而言,传统陆上大国与新兴海上强国之间本质上的巨大差异,早在那个时代已显露无遗。
但当年的泱泱中华大国,又有谁具备世界眼光,能看清个中要害呢令人扼腕的是,时光流转三百年,洋务运动中力主“海防优于塞防”,斥巨资筹建近代海军的之流,也仍然未能真正领悟:何为“海军”何为“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