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多起来,梳洗之后,准备去市政厅前面坐车去大使馆。36路车到Parkstr/Elbchaussee下,朝Blankenese S-Bahnhof的方向。发现除了火车站,别的地方没有卖汉堡卡的。只好跑到火车站去买了汉堡卡,浪费了我们半个小时的时间。
出来后,准备去Blankenese,这是汉堡阿托纳城区里的一个区,在低地德语里,布朗肯涅泽(Blanke Ness(Ness=Nase=鼻子)),意思是白色沙质的呷角(weisse,sandige Landzung)。它位于汉堡港下游,紧靠易北河。这一带易北河河面变宽,树木葱茏。舒尔堡(Suellberg)是易北河北岸的一座山坡,高出海平面86米。这儿从前是个渔村。沧海桑田,现在,舒尔堡是公认的汉堡最漂亮的别墅区之一,这儿住着渔夫、船长、领航员和造船主。登上山坡,置身于碧树蓝天下,远眺数公里宽的易北河面,百舸争流,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难怪汉堡人和来布朗肯涅泽参观的旅游者对这个渔村的“南国情调”热爱有加,并把它比喻为“易北河畔的阿玛尔菲”(Amaln,阿玛尔菲乃意大利著名风景区)。坐36路车坐到底就是了。不过坐到那边就发现上当了,那里正在搞维修,乱七八糟。我们也就没兴趣在往上走了,直接坐S1回去。回到火车站,在burgerking吃了好吃的汉堡和鸡翅膀。吃饱喝足了,去市政厅参观,非常可惜的是,当天没有fuehrung,我们就不能进去参观,唉,只有等下次来汉堡的吧。
我们回pension休息了一会,计划了一下路线,就出发去仓库城和智利之家。位于汉堡布歇德大街13号的“智利之家”是汉堡惟一的一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物。它建成于1922—1924年间,设计师是弗里兹·赫格,其建筑风格是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弗里兹·赫格的设计灵感来自一艘劈波斩浪于大海之上的巨轮。这个建筑物从外观上看正好体现了这一设计方案:该大楼似一艘从西向东行驶的巨轮,红褐色的砖墙间的一扇扇白色的窗户提示游客那是巨轮之客房,朝东的大楼最前部有船上常见的驱邪用的人头雕刻。大楼主楼高8层,依附于主楼的次楼层达5层。窗与窗之间有垂线状隔墙,而且由不同排列的砖块砌成,这实在是独具匠心。大楼四面实,中间部分设计有可横穿大楼的巨型拱状通道,供行人通行。正中央有一小空地,只有进入大楼里才能看到。这幢大楼原主人是汉堡商人亨利·布拉伦斯·斯罗曼。该大楼是斯坦茵大街一所商业办公楼,之所以将它命名为“智利之家”,是因为其主人在智利生活了45年。这幢大楼是表现主义建筑风格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建筑师的主要作品之一。它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通货膨胀之时,人们想以此表明汉堡人乐于大兴土木的愿望,楼内豪华的装饰让人想起“最富是商人的”的古谚。
穿过尼古莱河道,就是一长条的红色楼房,分别是hafencity,miniatur wunderland,海关博物馆,仓库城。Hafencity是欧洲最大仓库建筑。这个当地重点发展的地区,虽然现在仍以船坞、仓库及公司为主,但充满古老欧洲风貌的红砖建筑群中,仍不乏特色的玩乐游点,其中在MiniaturWunderland便可找到极好玩有趣的玩意。这个以铁道为主题的乐园不但满布仿照世界各地的精细城市模型,更悉数以计算机控制运作,园中上千部火车、过万部汽车,以至游乐场的跳楼机都会按时开动,加上仿真出白天黑夜的环境,令人像进了SimCity的虚拟世界一般。我们很想进去看看,但是时间来不及了,马上还要去码头。
仓库城建于19世纪末,这个建筑群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仓库建筑群,其面积为30万平方米。为完成这个大规模工程,仅建筑师、工程师就达70名,他们戴月披星、寒来暑往奋战在工地上。仓库城一向被视为自由港汉堡和德意志帝国统一的标志。16世纪时,这里居住着因宗教问题而被驱逐出境的荷兰人。当时,这里只不过是传统的民居而已,当然也有商业用房以及荷兰式的市内运河。19世纪末,这一带被划为自由港保税区,人们用红砖建起新哥特式的仓库,将这一带彻底改造成自由港库房加工区。仓库城是典型的北德建筑,今天,这里存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咖啡、茶叶、可可、烟草、香料、计算机、远东地毯……亳不奇怪,为什么参观者在那儿会闻到咖啡的香味。根据汉堡市2002年的规定,只保留一个象征性的保税区。为再现仓库城的历史,市政府修建了一个仓库城博物馆供参观。
延着河道和红房子一路走了下去,就是港口了。夕阳下的港口很美,偶尔还飞过几只水鸟。密密麻麻的停着许多货船和游船,幸运的是,当时英国的一艘军舰庭在那里,我们可以上去参观。看到了Rickmer Rickmers船上博物馆,于1996年庆祝了它的百岁庆典。房间仍然保持从前的模样。船上餐厅为您提供丰盛的大餐。这里是港口的最吸引人的景点之一,不光是没有出过海的人,就是有航海经验的的人士也纷纷前往参观。
我们又延着港口走到了米歇尔大教堂,并坐电梯上了教堂顶。圣米夏艾丽斯大教堂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高达132米的圣米夏艾丽斯大教堂被汉堡人亲切地昵称为米歇尔,它是北德最漂亮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它雄伟的钟楼以及它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汉堡的象征。
现存的圣米夏艾丽斯大教堂是在该位置上修建的第三座教堂,首座圣米夏艾丽斯大教堂建于1648—1673年间,负责修建者为克里斯托夫·科布斯和彼得·玛夸德。当时的教堂是三堂,即中堂和两个厢堂的砖结构建筑。1750年,该教堂被雷电击中烧毁。1752—1762年,人们在被毁的教堂之基座上修建新教堂,设计者是约翰·伦哈特·普莱,教堂钟楼的铜木装饰在1786年最后完成。不幸的是,1906年,教堂被大火烧得只剩下外墙。1907—1912年,人们按原来的样式重建教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圣米夏艾丽斯大教堂以其作墓穴用的坚固的地下室为汉堡人免受盟军的轰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避难所。该教堂顶部和圆拱型部分受损,1952年得到修缮。今天,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内部的装潢:白色、浅灰和金色之色调,别具一格的厢楼,柚木桌椅,1910年留下的高脚杯状的大理石质的布道讲坛,最古老的大理石洗礼盘。在教堂的拱形大厅里,参观者可看到教堂的历史展览。在教堂地下墓地里安葬有许多汉堡信徒,其中不乏名人。教堂大钟为德国最大:钟盘直径达8米,指针3—4米,5个大钟分别重量从1.1—4.9吨重不等,钟声悦耳洪亮。登上教堂82米高处的观景台,汉堡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在1626~1883年间,位于现在汉堡阿托纳城区圣保利处的大街“莱泊邦”(Reeperbahn)是海员们的活动场所。他们在那里制作船舶缆绳。谁也不会想到从前的海员工作之地如今变成了欧洲最大的红灯区。这条街长900米,面积为80万平方米,有餐馆450家,迪斯科舞厅3家,剧院6家,博物馆4个,赌场22家,电影院l家。据统计.每年到此“一游“的人约达2000万。一到晚上,尤其是周末,这里就游人如织,生意兴隆。有人说汉堡的红灯区为欧洲第一,也有人说它是继阿姆斯特丹之后欧洲第二大红灯区。
虽然已经11点半了,红灯区却热闹非常,各种sexladen,各种table dance的酒吧,有些酒吧是不许女士进入的。我一直在找橱窗女郎,但是没有找到,不知道是不是没走对巷子。当时那边还有纳粹和反纳粹游行,来了好多警车,真讨厌。而且意外的发现,肯德基居然就在红灯区里!逛到12点多,坐车去港口看了夜景,很美,累得半死不活了,回去睡觉……